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今天我上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
策略的一转化》(第一课时)
2.教材的地位与内容
本课之前,学生学习过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有:从条件或问题出发思考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用画图的策略整理条件和问题;用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后续要学习的策略是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3.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对转化的策略并不陌生,在学生之前的学习过程中早有接触,对于转化这一策略,学生并不是白纸一张,其实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本课与其说说教策略,不如说是对过去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认知和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并上升到策略的高度。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的反思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
问题的成功体验。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对转化的策略并不陌生,在学生之前的学习过程中早有接触,对于转化这一策略,学生并不是白纸- -张,其实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本课与其说说教策略,不如说是对过去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认知和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并上升到策略的高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教学难点:掌握转化的方法和技巧,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四、说教法与学法
遵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性、趣味性、思考性和开放性,本着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设计思路,我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五个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层层推进,体验策略;三、回顾转化实例,感受转化的价值;四、运用策略,积累“转化”的经验;五、总结延伸,升华“转化。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这个环节设置了一个典故,运用曹冲称象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这个曾经的小故事感受对于一些复杂的事情,可以换一种方式去解决处理,初步感知转化这一策略,为后面具体学习转化策略在数学上的运用打下基础。
第二个环节:层层推进,体验策略
这个环节由4个部分组成,是感知不规则图形建立猜想→独立动手操作,验证猜想→小组交流,总结方法→回顾反思,总结转化策略价值
1、感知不规则图形,建立猜想
先让学生观察,感知不规则图形的复杂,然后在建立猜想。
2.独立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在验证猜想之前,请拿出学习单,先来读懂学习单。强调:先自己独立的画一画、用曾经的方法数一数比一比。来验证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为了在学生操作中感知转化策略,作了一个小提示,就是在两个图形的背面分别写了一个“转”字,和一个“化”字,提示学生,在把不规则图形变为规则图形的操作过程中,是用了转化的策略。
3.小组交流,总结方法
提示交流内容,及小组学习要求。
在汇报时利用演示板,在汇报中渗透“转化”的策略,规范学生表达。在这里预设学生在转化右边图形上第三种方法可能出不来,教师就直接演示给学生看。在总结策略的时候通过3个问题来启发学生:
问题一:你们为什么要把原来的两个图形变成长方形? (原来图形复杂、不规则,不好比较,变成长方形后容易比较。) (板书: 复杂一简单)
问题二:新图形跟原来的图形相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形状变了,面
积不变)
问题三:在把原来图形变成长方形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图形的移动方法?(可以结合手势提示学生是运用了平移和旋转)
总结评价。.
师小结:刚才我们为了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先把它们转化成长方形,这其实是运用了- -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叫做...( 等待学生回答,回答不了就直接揭示)
“转化”。(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转化) 请学生在学习单课题括号里填上转化。
4.回顾反思:
(1)刚才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2)你觉得其中最关键的是哪一-步?
(3)解决这个问题运用什么策略?运用这个策略有什么好处?
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感受策略价值。
第三个环节:回顾转化实例,感受转化的价值。这个环节通过对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的回顾,让学生在回顾中感受转化策略能把未知转化为己知的价值。
第四个环节:运用策略,积累“转化”的经验。通过重组练习,让学生掌握转化策略在图形等积转化或等长转化问题的运用。在练习过程中,让学生继续体会转化策略的特点,以及针对具体问题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五个环节:总结延伸,升华“转化”。在这个环节,通过回顾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推导圆的面积公式、计算小数乘除法的算理,让学生认识到,转化不只运用在数学上,在生活中也有很多运用。
通过板书想呈现的是,在数学的学习探索过程中,就是一个不断把未知问题转化为己知问题,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过程。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粗浅的认识,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一定给我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