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说课稿
吴菊芬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选择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七个环节对其分析,具体如下: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积累了大量的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获得比较丰富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并对列举、转化、假设等常用解题策略有较为深刻的感悟,已经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学生后续学习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打好基础。在整个知识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本课的学习学生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策略的基础,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大。选择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不仅有利于加深解决问题策略的理解,还能使解决实际问题更简便,所以需要学生理解记忆。本节课的讲授应注重从学生生活情境的数学问题引入课题,并充分利用之前所学的解决问题策略的知识,由学生来归纳。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体验选择合适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的过程,形成相应的策略意识。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初步感受知识在数学和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数学思考水平。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愉悦体验,逐步形成乐于和同伴合作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选择不同的策略解决与分数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策略
五、说教法
教法: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结合学生的思维特征、本课的知识特点及教材的呈现方式,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直观演示法、探究发现法、讨论交流法和猜想验证法等方式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自主建构知识。
六、说学法
学法:学生自主探索、操作验证、合作交流、质疑问难,把知识转化成相应的技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的价值。
七、说教学过程
遵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性、趣味性、思考性和开放性,本着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设计思路,我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为四个环节:一、创设情境;二、探究新知;三、巩固练习;四、课堂小结。
(一)创设情境
课的开始,我给学生提供了两个已知条件
一是:男生人数是总人数的2/5
二是:男、女生人数的比是2:3,引导学生有已知条件展开联想,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并用分数和比等形式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使学生体会到从不同的角度对数量关系进行分析在解决问题时特别重要,因为在解决问题时经常需要选择合适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从而引出课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导入新课,能够让学生感受到选择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学习中的应用,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下环节的学习做好准备和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首先出示例1,指名说一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提出“根据‘美术组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2/5’,你能想到什么?”这个的问题。再引发学生先独立思考“这道题能不能用不同的策略来解答?可以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再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引导学生先说一说这几种方法分别运用了什么策略,在比较这几种方法,要求学生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与区别。
学生比较后,引导学生先选择一种方法列式解答,并进行检验,再与同桌交流自己的解题和检验过程。之后指名学生利用多媒体展示解题和检验过程,并说说思考过程。
2、完成“练一练”
出示练一练,指名学生说一说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解答,再在小组内交流是怎样选择策略解决问题的。之后指名展示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思路。
【设计意图: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过程,设置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深化所学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巩固练习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的安排是对所学内容的深化,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不断获得认识和经验的提升,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深化“转化”
1、课的结尾进行全课总结,我让同学们把自己的学习收获说一说与大家一起分享,并把学习中的困惑说一说。
2、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