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塑造
周游 常州市武进区南塘桥小学 213100
摘要:由于学习属于核心要素相互碰撞的过程,也就意味着学习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必然会对最终的学习效果产生直观的影响。这是强调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原因所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小学阶段的学生不必具备成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且在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因此借助学习共同体的塑造来强化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学习积极态度效果显著,发挥学习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共同进步,保证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共同体;塑造
受到新课改的影响,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十分强调对于教学方法的变革,关于教学方法的创新变革,关键点在于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凸显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用于保证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考虑到新课标对于教与学之间的互动过程十分看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能够起到良好的启发以及补充效果,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引导。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就需要充分认识到构建学习共同体的价值并掌握相应的勾结策略,将数学课堂作为打造学习共同体的阵地。借助学习共同体的优势推动数学教育的创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
一、小学数学课堂学习共同体塑造的原则
关于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能够更好地发挥师生之间互动的作用,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且师生互动也能够实现对于课堂氛围的改善,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可以说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够发挥良好的引领作用,能够对学生的创造性学习需求提供支持,对于学生以往的不良学习习惯进行有效改善,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增长。考虑到学习共同体的打造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并且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坚持,实施难度相对较大,由于小学学生群体的个体,独立性地客观存在,因此在构建学习共同体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
第一,加强学习。具体是围绕理论知识和实践策略进行积极学习,这是因为学习共同体的打造并不具备固定的模式,而是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表现,选择灵活的方式进行建设,来保证学生关于数学学习的灵活性,既要完成知识的积累,同时又需要落实对学生素养的培养关注成功经验的吸取,结合现实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完成共同学的打造。因此保持学习不可缺少。
第二,关注细节。在学习共同体打造过程中,应当关注对于学生日常学习习惯的改正促进学习技能水平的增长,这是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有着较强的可塑性,因此在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应当关注细节的落实,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以及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科深入学习奠定扎实基础。
第三,加强监控。加强监控的目的在于保证学习共同体各阶段建设目标的有效落实,考虑到小学阶段学生在自我认知能力和把控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因此需要发挥教师的引导和监督作用,维持对于学生共同体活动参与过程中的有效监管,保持关注和持续性的评价,有利于推动学习共同体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
第四,注重反思。保持反思是对学习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持续性的研究和解决,始终保持探究精神,才能够推动学习共同体建设方案的持续优化,注重学习共同体建设过程中成功经验的积累以及教训的总结
二、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不难发现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较多,例如教师所设置的课程学习任务过重或者是教学时间紧张,对于教学目标设定过高等。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小学数学教学任务,许多教师习惯性在课堂上采用灌输式的方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记忆知识点,缺少和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的契机。虽然智能教学策略能够在短时间内帮助学生掌握参与的知识点,但是学生承受着较大的学习压力,很有可能出现对于初学者学习的提出情绪。
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和意识的萌芽阶段,有着天真烂漫的性格,活泼好动沉闷的教学课堂,智慧严重打压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也会影响学生今后在数学学科领域的深入学习,逐渐导致学生不愿意和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容易引发内心自闭或者是自卑等不良心理状态。除此之外,部分数学教师课堂提问模式,仅仅是关注学生所给出问题答案的准确性而很少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具体表现,缺少对于学生课堂学习体验的关注,师生互动不足,反而导致课堂教学事件的浪费,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此可见在传统的教学理念引导之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利于学习共同体的建设,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成长,有必要进行调整。
三、小学数学课堂中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对策
(一)融洽师生关系,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
部分教师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引导之下,习惯性刻意拉高自己在课堂上的地位,有意引导教师的权威形象,这会导致师生之间的距离鸿沟问题,师生之间的疏远不利于课堂互动的进行。教师也会倾向于采用灌输式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很少考虑学生是否对相应的学习方法喜爱,以及学生关于知识的掌握情况。更有甚者,更有甚者不允许学生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质疑,严重打压了学生的思维成长。也会引发师生关系的畸形,导致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学习热情下降,无法保证学习效率。
因此想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完成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就需要关注和谐师生关系的打造,这是共同体建立的基础所在。要求教师能够主动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放下刻意营造的教师身份,除了在课堂之上和学生保持交流沟通之外,在课后也应当主动和小学生进行接触,我走进小学生的内心世界,实现和谐师生关系的维持。
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节内容时,教师不应当选择采用灌输式的方法直接告知学生人民币的不同面值,而是提前准备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向学生进行展示,随后让学生回忆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人民币面值数额,并回忆去超市购物时不同商品对应的价格以及所需要使用到的人民币面值。显然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接触到新颖的教学模式时会表现出无所适从,此时需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的方式,让学生介绍自己日常生活中关于人民币的使用场景。教授也可以举出一些案例让学生进行效仿,例如1元面值的人民币平时可以用来坐公交车,可以用来购买一小包零食,5元的人民币可以用来购买一包薯片,可以用来购买一瓶可乐等等。
通过教师的施法和鼓励学生能够得到畅所欲言,积极发言,整个课堂氛围得到了良好的调动,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保持持续的肯定和鼓励,进一步营造热烈的课堂氛围,如此一来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积极性更高,并且也实现了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拉进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为后续的共同体建设,工作的实施做好铺垫。
(二)结成学习小组,构建生生学习共同体
由于在之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缺少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行为,因此导致部分学生也缺少主动进行对话的意识,想要牛的这种情况就需要将小组合作策略应用其中,让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攻克学习上的难关,打破学生在学习上孤立无援的状态,完成学习共同体的构建。采用小组合作策略的目的在于借助集体的智慧,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并且小组成员内部的沟通交流更加频繁,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激发了学生的主观意识,可谓一举多得,有利于推动学习共同体的建设。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这节内容时,考虑到许多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会出现计算错误的情况,并且缺乏反思意识无法找到导致错误的具体原因,此时就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每两人为一个学习小组相互检验对方的计算成果,并指出错误之处。或者是每4人一个小组,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计算训练,成员相互之间交流观点和看法,维持浓厚的课堂讨论氛围。学生在合作讨论过程中,能够参照他人的观点,完善自身的学习方法,获得显著成长。
(三)帮助学生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
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是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有效手段,这是因为学生拥有良好的素质水平,能够形成敏锐的问题意识,在遇到学习问题时愿意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和解决,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构建学习共同体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调整,不可或缺暴露学生摆脱固定思维的局限性,获得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成长。也就意味着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当为学生提供更多进行自主探索和思考的机会,尽可能减少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干预,以此来凸显学生的学习主动地位。并且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和思考的方式解决数学学习问题,也能够收获数学学科学习的成就感,拥有强大的学习信心,形成良性循环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很好的强化。也能够在学习共同体构建过程中发挥更多的主体作用,和教师以及其他同伴之间进行更多的沟通和交流。
(四)评价语言要准确
为了实现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教师除了保持和学生之间积极主动的交流之外,同时为了激发学生对于各种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也需要关注评价工作的进行保证,评价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具体而言,当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需要及时进行鼓励,同时通过评价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让学生保持思维能力的增长。如果学生关于问题的回答相对较为模糊,此时就可以采用鼓励的方式,要求学生使用清晰的语言组织进行表述,目的在于强化学生的逻辑能力。合理的评价也能够实现对课堂氛围的渲染,通过抛出一系列难度递增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思考,收获数学逻辑思维的增长。
结论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课堂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能够保障师生关系融洽,也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探究能力,而教师则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这样就能让整个数学课堂成为一个有效互动的课堂,从而真正相互启发、补充与学习,最终有效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实现师生共同提升与进步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茆康.小学数学教师研修共同体的构建[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20,(8):43.
[2]朱芸芸.多元互动建构数学学习共同体[J].小学科学(教师版),2020,(4):178.
[3]董雪云.数学教学中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的建立研究[J].成才之路,2020,(16):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