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最近更新
理论学习心得——殷榴静
发布时间:2022-11-12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邓淑兰

学《统编教材古诗文的解读方法与教学策略》心得

 殷榴静

学习了凤霞老师的论文,武老师的主题是《统编教材古诗文的解读方法与教学策略》,也正是我教学的短板。对于古诗词,一直把握不好度。一连串的问题有待解决。武老师在开篇就对小学古诗词做了详细地统计,数量高达129篇。她提到教师的“一杯水”和“一桶水”的概念,听了武老师对诗词“意象”和“用典”的分析,我惊异于武老师何止是“一桶水”而是一条源源不断奔流的河水。短短几句诗,就一个“意象”,就能让诗的内容变得丰盈起来。武老师讲到要关注诗文背后的故事,她讲了卞之琳《断章》背后的爱情故事;苏东坡《饮湖上初晴后雨》背后的朝云。让我对诗有了更深地理解。我想如果能够挖掘古诗背后的故事,就加深孩子对诗的理解,深度感受诗的情感,可能在今后的学习中,对此首诗也是念念不忘。武凤霞老师的论文让我感觉到诗趣。

我想起二年级下统编教材的一首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原诗是八句,而选入课文时留了前四句: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当学生时,老师是这样给我讲的,这首诗赞美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当了小学老师之后,拿起这首诗,我多了一份疑问。题目是《赋得古原草送别》,而全诗不见一个“别”字,我想起诗的后四句。我把它加上: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全诗有“送”有“别”,表达了诗人白居易对好友的送别之情。而“草”就是一个意象,象征了两人虽分开,但是友谊像这烧不尽的野草,生生不息。

我出示了后四句诗,并且讲了一个关于诗人和好友离别的故事。孩子们恍然大悟。对这首诗的“草”也多了一层理解。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