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课时) | 长相思 | 执教者 | 朱黎叶 | 课型 | 阅读课 |
所属册数 | 小学语文部编版第九册 | 执教班级 | 五2 | 日期 | 12.6 |
研究主题 | 基于全息视域的小学古诗词教学研究 | ||||
教学目标 | 1.能熟练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的复杂心情。 | ||||
教学重(难)点 |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的复杂心情。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 ||||
教学内容分析 | 《长相思》是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这首词的作者是纳兰性德。纳兰性德为了祖国,毅然远赴战场。由于远离家乡,他不禁产生了思乡之情。于是,他借助边疆特有的风景,融入自己的思乡情感,写出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成为千古绝唱。 | ||||
学情分析 |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高年语文提出的具体要求是:“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们五年级的孩子由中年级进入高年级后,一部分孩子在语文课堂上学习兴趣不高,连简单的朗读课文,也没有兴趣,不愿意站起来读课文。还有的孩子在朗读时没有方法,或是读的很快,或是拉长声。大部分孩子不能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需要老师进行讲解。说明孩子们并没有真正用心去读。孩子们朗读水平低,急需老师进行方法指导。针对五年级孩子在朗读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语文组本学期确定教研主题为“尝试性教学法在朗读中的运用”并且在本学期的滚动教研中,我们在古诗教学中进行尝试,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研究出切实可行的古诗教学朗读方法。 | ||||
教学过程 | 抓住要素,复习导入。 (一)复习前两首诗引出主题 1.“四时景物皆成趣,一切景语皆情语。”五言律诗《山居秋暝》借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七言绝句《枫桥夜泊》则借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 2.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词,看看作者纳兰性德又描写了什么景?要抒发什么情呢? (二)探究词的形式特点。 1.原来学过《水调歌头》,词和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词牌名决定词的格式、长短句、上片和下片或上下阕) 2.长相思是词牌名,本来规定的是词的格式,与内容无关,但长相思这类词牌比较特殊,它往往表达同样的内容,什么意思?加了个长,说明思念不是一点点,怎么读? (三)初步了解词的作者。 1.学生自由介绍自己所了解的纳兰性德。(满族人,清朝第一真词人,康熙皇帝的贴身侍卫) 2.长相思,到底思念谁呢?为何如此地长相思呢?我们来读词。 二、初读本词,读出大意。 (一)读通句子,扫除生字词障碍。 1.知名读。 2.结合朗读点评并指导读音和意思。 (1)一个多音字,“更”什么意思?(旧时一夜分五更,大约两小时为一更,古时没有钟表,专门有打更的人。)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一更过去说明两小时过去了。“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同样,按照这样的意思,山一程水一程是翻一座山,再过一条水吗?(跋山涉水)为什么作者要这么写?(反复强调路途的遥远,风雪的大) (2)一个生字:聒,舌头在耳边不停地叽里呱啦,声音嘈杂,所以有个词叫聒噪,这里是什么声音嘈杂? (3)还有个地名:榆关(山海关)(地图:古代时,山海关是中原和塞外的分界点,山海关内是富庶的中原,而出了山海关,就是苦寒的塞外。清朝就发源于山海关外的东北黑龙江地区,后来灭了明朝,进入山海关,入主中原,建都北京,皇帝住的地方也叫京师。) (二)划分节奏,读出词的大意。 1.自由读,按照节奏读,借助注释,大概读出了什么感觉,什么意思? 2.指名读,说一说。 3.背景:作者去干嘛?康熙二十一年,因为平定了云南,所以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也就是如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中说的一样,云南平定了,等于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祖宗,因为清朝的发源地在关外,所以要出关到关外去,纳兰作为皇帝身边的一等侍卫,当然也要扈从。这首词就写于东巡路上。 三、再读本词,读出词情。 (一)读出作者的身心相离。 1.所以,此时,作者身在哪里?(结合山一程,水一程想象)在征途,离京师越来越远。 (补充背景:从京师出发,即使是在高速公路上行车,也需要三个多小时,而对于交通不便的古代,将士们跋山涉水,困难可想而知)读出这种路途的远,困难。2.上阙几句话读成了一个“身”字,看下阙可以读成一个什么字?(心)身离京师,离故园越来越远,心又在哪呢?(心系故园) 3.小结:你们看,一首词,当我们抓住了关键意思后,就读成了这么几个字,读着这几个字你有什么发现和体会?(强烈的对比) 4.带着这样的体会再读,一定能读出不一样的感觉。果然读得更好了,所以想着的作者的处境,站在作者的角度,边体会情感边读,才能读出感觉来。读词就要这样读。 (二)读出作者描绘的画面。 1.探究“夜深千帐灯”。 (配乐)山翻了一座又一座,水趟了一条又一条,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将士们向山海关那边不断行进,天黑了,将士们在旷野安营扎寨,可此时,他们睡得着吗?怎么知道的? 夜深千帐灯,为什么夜深了,还有千帐灯啊?就是因为大家都睡不着啊!要知道,此次东巡,从出发到最后回到京师一共长达80天,古代没有通讯设备,无法与亲人联系,加上塞外苦寒,自然生出思念故乡之感,所以思念故乡的将士们都睡不着啊! 探究“聒碎乡心梦不成”。 词中说聒碎乡心梦不成,是什么让他们睡不着,(音频:风雪声)是的,呼呼的风雪声吵得他们睡不着啊!让他们睡不着的难道仅仅是这风雪声吗? 3.探究“故园无此声”。 故园无此声,故园没有什么声音?故园是北京,难道不下雪,不刮风?真的无此声吗?是啊!月是故乡明。在作者心目中,故园没有这聒噪的风雪声,因为对故园的爱,使得故园的风雪也变得可爱了。 4.探究故园的意向。 那故园到底有什么呢? 孟郊的故园有“慈母手中线。” 辛弃疾的笔下,故园就是“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在现代作家琦君的笔下,故园有着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那作者心中,故园有的是什么呢?请看: 垂柳丝,花枝,满庭蝴蝶儿。——纳兰性德《河传 春浅》(故园是那垂拂的柳丝,开满花的树枝,以及满院翻飞的蝴蝶儿。) 忆来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枝花样画罗裙。纳兰性德《虞美人·曲阑深处重相见》(最令人销魂的是,回忆起你那堪称第一的绘有折枝图样的彩色的罗裙。)这画罗裙的就是纳兰,而这穿罗裙的就是他珍爱的妻子,在作者心中,这夫妻之间举案齐眉、恩恩爱爱的生活就是故园啊! 在作者心中故园还有什么呢? 故园的生活真是其乐融融啊! 5.完成想象练笔。 (1)所以,此时,辗转反侧,却总也睡不着的作者走出了营帐,来到了哪里?为什么?(夜深千帐灯)想象看到了怎样的场景?听到了什么声音?随着身离故园越来越远,心却离故乡越来越近,望着故乡的方向,作者心目中又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2)完成练笔: 山翻了一座又一座,水趟了一条又一条,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将士们向山海关那边不断行进,天黑了,将士们在旷野安营扎寨,难以入眠的作者走出营帐,只见 。好一派 的景象。 风刮了一更又一更,雪下了一更又一更,风雪交加,耳边 。 此时,我的眼前不由得浮现出这样的画面:那是 的日子, 。 (3)交流小结:故园的生活真是其乐融融啊! (三)体会作者心之“碎”。 1.但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却都破碎了,这里,没有“垂柳丝,花枝,满庭蝴蝶儿。”的美好。只有:女生读词; 这里没有“第一折枝花样画罗裙。”的温馨和谐。只有:男生读词;没有父母的叮咛,没有跟孩子们在一起的天伦之乐,只有:一起读词。 这里作者再次使用对比,你能找出来吗?(千帐灯的壮观和作者的形单影只孤苦无奈的对比,塞外的风雪的聒噪和故园的无此声的对比) 2.所以,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 四、拓展资料,升华情感。 1.探究“问君何事轻离别”。 (1)所以,在整个征途中,作者一直在不断地问自己: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纳兰性德《菩萨蛮》(试问我为何轻易地离别?一年能有几次圆月。) (2)如果你是纳兰的朋友、亲人,能不能也来问一问他?(夫、儿、父、兄、友) (3)可是,纳兰真的是轻离别吗?作为皇帝的一等侍卫,重任在肩,不得不离别啊!这就是为何会身在征途而心系故园的原因,也是一颗心破碎的原因啊! (4)此时,你又读出了什么?(无奈、厌倦、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2.探究“不是人间富贵花”。 (1)读到这里,我发现一个问题:前面讲到纳兰此次出关是因为皇帝平定了云南,他作为皇帝身边的一等侍卫随皇帝祭告奉天祖陵的,这不应该是无比荣耀的事情吗?要知道当初李白奉唐玄宗征召进京时,那他可是异常得意啊!离开妻子儿女时写下了著名的:“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仰天大笑,仰天大笑,出门登程去,满腹诗书经纶,我等岂能埋没民间,岂能甘做庸人。)而且从查阅资料得知,纳兰出身名门望族,父亲纳兰明珠是康熙时期的大学士,太子太傅,他是天才,神童,读书过目不忘。从小熟读诗文,经典诗文上口就来。22岁考中进士二甲第七名,相当于现在的高考第十名,考中进士后没过多久就升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南巡北狩游历四方。24岁写的词编印成册《纳兰词》成为畅销书,家家争唱,好评如潮。现在,纳兰得皇帝器重,陪伴皇帝左右,居然还这么愁,这不是矫情吗?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 (2)他说自己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纳兰性德《采桑子·塞上咏雪花》唐宋以来,世人多以牡丹、海棠为富贵之花,纳兰却赞雪花自有风骨,别有根芽,不同于俗世繁花。他为何独爱雪花呢?他仅仅是在写雪花吗? (3)小结: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虽侍从于帝王,却又向往经历平淡,由此可见作者内心是怎样的?是的,怀着这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五、全文总结,布置作业。 (一)“四时景物皆成趣,一切景语皆情语。”今天,我们又通过《长相思》这首词认识了一个委婉多情的词人纳兰性德,感受到了作者给我们描绘的夜深千帐灯的壮观之景,感受到了作者借助景物所抒发的思乡之情。 (二)我们发现,同样的景却能因为人的不同而抒发不同的情。其实作者在此次东巡途中还写了一首: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纳兰性德《如梦令》他在这首词中又借助怎样的景抒发怎样的情呢?长相思的词牌许多人都写过,老师这里收集了两位诗人的: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白居易《长相思》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李煜《长相思》关注了人物背景,再来看景就能读出不一样的情。大家可以去收集了读一读。 (三)老师特别喜欢这首词,于是把它的内容做成了书签,大家也可以做一做,使你的书签体现书法的艺术之美。 在《长相思》的美好音韵中结束本课。(经典咏流传《长相思》。 | ||||
板书设计 | 身在征途 四时景物皆成趣 一切景语皆情语 长相思 向往平淡 反复 对比 心系故园 | ||||
关于多种形式进行古诗词教学的思考 | 在初步的理解诗意, 我们要注重让孩⼦们进⾏反复不断地、有感情地吟诵。在反复的感情诵读中,孩⼦们会积极想象,把自己置身于古诗的意境中,探索古诗的意境美。我记得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学生的想象⼒则概括了世界上的⼀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们教师的古诗课堂提问不仅是教师的⾏为, 应充分地尊重幼⼉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调动幼⼉的主动精神,古诗课堂提问才能由教师的单⽅⾯的⾏为真正变为师生共同的⾏为,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功效! 再次我们在古诗教学时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不要过“细、全”, 在教学中⾸先帮助学生们集中精力领会诗⽂的大致意思,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 。如果过全过细的介绍作者与时代背景, 一是会转移幼⼉们的注意⼒, 正确的⽅法是选择与该古诗有密切关系的且有助于帮助理解诗意的内容,左右重点的介绍,使学生了解诗的作者及生活的年代。 古诗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仅是眼睛的享受,更多的是细节的领悟和⼼灵的体会。学生在与古诗进⾏⼼灵对话中,闪烁着⼈性光辉、充满大自然和谐和童真童趣的字里行间徜 徉时,必定会开阔眼界,丰富内⼼,升华境界,健全⼈格。 |
栏目列表
最近更新
- 07-05跨学科主题的理解、设计…
- 07-05教学质量大家谈
- 07-05核心成员——朱剑辉
- 07-05深度学习视域下篮球教学…
- 07-052023年经开区学校健康教…
- 07-05学生获奖
- 07-05学生获奖
- 07-05学生获奖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基于全息视域的小学古诗词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教师成果>>优秀课例>>文章内容
朱黎叶课例《长相思》
发布时间:2022-11-12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邓淑兰
![]() ![]()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