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塘桥小学教科研活动记录
时 间 | 2023.5.17 | 地 点 | 录播教室 |
参加人员 | 全体数学教研组成员 | ||
主 持 人 | 梁燕 | 记 录 人 | 唐玉善 |
活动主题 | 基于深度学习理念的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 | ||
一、颜昊《圆的认识》研讨 周游:两位老师的这节课设计了丰富的教学活动,使本来枯燥的一节概念教学课上得生动有趣。思维往往从动手开始,在教学中重视让学生动手动脑,实践探究,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无论是认识圆心,半径、直径,还是学习圆的画法,两位老师都安排学生充分参与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交流的机会,有效地解决教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 称,认识直径和半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关系时,教师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用口交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兴趣,水到渠成达成教学目标。让我们看到了一节非常实在的常态课,我觉得两位老师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的教学风格,值得我们大家借鉴和学习。 吴菊芬:学生认识圆的一些基本概念后,自主展开对于圆的特征的发现,并在交流对话中完善相应的认知结构;借助媒体,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各个领域中的"圆'有效整合进课堂,将圆涵的文化特性进行了充分的放大,折射出"冰冷"图形的独特魅力。老师的特别之处在于:将一个知识的传递者演绎成了对数学"美"的追随者。学生从我们这里得到的,不仅仅是一道道解题方法,他还以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视野。《周髀算经》中"圆出于方,方出于矩" ;阴阳太极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西方数学哲学"最美的图形”,使得圆化静为动、化平面为立体;穿梭时空,纵横驰骋在中外文化间,回归了数学与哲学、美学、历史的本位并从中发现数学美。 吴霄锋: 这样的数学课堂,对圆中凝聚的人类智慧进行充分的发掘。老师的数学课不仅人性化, 而且充满人文气息,对数学生命进行了有效关照。孩子们不仅是在学习数学,锻炼逻辑思维能力,更多的是在接受人文主义的熏与感染。从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引发学生感受圆的神奇魅; 探究结束,介绍了中国有关圆的记载,丰富了学生感受圆的神奇魅力;探究结束,介绍了中国古代有关圆的记载,丰富了学生的认识视域;然后借助"解释自然界中的圆"和"欣赏人稳重的圆"等活动,使学生在发现中不断推进,引领学生经历"研究与发现"的完整过程。夸美纽斯说过:教学是一门艺术,教育是艺术是中的艺术。老师的数学课为我们摆脱因"重知识轻发现"的教学而导致学生没有自我的困境指明了方向。 二、唐玉善《圆的认识》研讨 周游:两位老师的这节课设计了丰富的教学活动,使本来枯燥的一节概念教学课上得生动有趣。思维往往从动手开始,在教学中重视让学生动手动脑,实践探究,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无论是认识圆心,半径、直径,还是学习圆的画法,两位老师都安排学生充分参与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交流的机会,有效地解决教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 称,认识直径和半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关系时,教师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用口交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兴趣,水到渠成达成教学目标。让我们看到了一节非常实在的常态课,我觉得两位老师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的教学风格,值得我们大家借鉴和学习。 吴菊芬:老师带着自己对数学美的强烈体验与感悟走进课堂、走进孩子、走进数学,与他们共享数学美、共创数学美。教学时,老师用深情的语言引|领学生一起去寻找生活中见过的圆, 给学生介绍并展示自己带来的大自然中的圆,又以憧憬的语言鼓励学生"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又如 : "这个发现比西方整整早了1000 多年,听了这个消息同学们觉得怎么样?"教师又以激励的语言激发学生对前人的尊敬,对数学的热爱。在这样一位专注为学生营造没得课堂的教师弓|领下,他们因为爱课堂而爱老师, 因为爱老师而更爱课堂, 师生观点的交流变得更加通畅无阻。 居晓丹:《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老师运用了唯美的数学素材。石子入水后的圆形波纹,下肆意绽放的向日葵, 天体运行时近似圆形的轨迹,甚至于遥远天际悬挂的那轮明月,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如下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生活中的圆形拱桥、世界著名的圆形建筑、中国著名的圆形瓷器、中国民间的圆形中国节、中国传统的圆形剪纸、世界著名的圆形标志设计等等。老师巧妙的选择数学素材,向学生展示的是平常某个"世俗"物体表面的圆,而且都是我们常见却并未细细品味的大自然中存在的圆,在素材选择中自由超凡脱俗的一番魅力。将圆的涵进行有效的拓展和放大,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拓展空间后学生是探索者、发现者,引导者。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知识,使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真正让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成为教学的主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