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塘桥小学教科研活动记录
时 间 | 2023.5.10 | 地 点 | 录播教室 |
参加人员 | 全体数学教研组成员 | ||
主 持 人 | 梁燕 | 记 录 人 | 居晓丹 |
活动主题 | 基于深度学习理念的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 | ||
一、李明明《认识角》研讨 孙益新:本节课是按照“由实物抽象出图形并认识图形,创造角并认识角有大小,体会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初步了解用重叠的方法可以比较角的大小”这个思路,分层次组织教学的,做到了思路清晰,有条有理,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角的认识。综观全课,具体地来说,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和借鉴:1、密结合生活情境,逐步抽象,建立角的表象学生在生活中对角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对角的几何图形的认识还是第一次。2、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在本课中,李老师非常重视操作,根据活动内容的特点和意图,选择合理的方式,突出“动手操作”,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真正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的教学理念。 吴菊芬:李老师的《认识角》一课,课堂气氛活跃,能突出重点,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突破难点。是一节成功的课例。本节课有几大亮点:1、新课的引入抓住了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利用学生熟悉的图形和实物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探索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2、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先在情境图图片上找一找、摸一摸,分一分角、指一指角,让学生初步感知“角”是怎么样的,让学生初步形成角的特征和概念。再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搭一搭、拉一拉、折一折、画一画等手段来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概念以及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让学生在“找角──数角──画角──比角”的实践操作过程中体会、理解、发现角、认识角。同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体现了新课标精神。3、备课深入,通过电脑演示、实物演示来突破难点——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4、练习设计形式多样,有层次有坡度,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对角的认识。 吴霄峰:《认识角》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导入时李老师利用学生已有的对于三角形、五角星、圆形和长方形等平面图形认识,让学生在这些图形中抽象出了角,并在这些角中提炼出角的概念: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使抽象的角的认识简约化,简单化。李老师还把生活素材、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如让学生去找一找教室里的角。熟悉的物体引起了学生强烈的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原本抽象的角的知识和生活中的角紧密得联系起来,不仅仅加深了对角的认识,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颜昊: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两者相互依存。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才学得兴趣盎然,对数学充满亲切感。郑教师这堂课上始终注意了这一点。例如:在课题引入部分,先出示了学过的图形和剪刀、闹钟等实物画面,再抽象出角,从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练习中,又利用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巩固对角的认识。李老师在教学“比较角的大小”时,善于利用课堂上的生成资源,运用学生画的角去寻找比较的。 二、居晓丹《认识人民币》研讨 唐玉善:《认识人民币》这一节课是基于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了一些认识和使用人民币经验的基础上教学的。重点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本节课有几大亮点:1、让生活走进数学。人民币的认识对学生来说虽有初步的概念,但在实际生活中,只认识人民币是远远不够的,认识人民币的目的是为了使用它,体现它的社会价值。因此居老师在整个教学中这个思想一直贯穿始终:一开始让学生说人民币的用途,可以买什么,做什么等。在拿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亲近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2、课堂成为学生实践体验的场所。居老师说不仅在教学环境中创造出情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既有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又有学生的操作与表述;既有学生的自主探索,又有教师恰当的引导和点拨;不同程度的学生也有不同的要求,能力弱一点的同学由能力好的同学带领,分组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关注,使整个教学活动形成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立体交叉互动。在这互动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参与实践机会,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学生真正地动了起来,课堂活了起来。3、德育目标渗透到课堂中。综和这堂课,整个教学过程师生完全是一种朋友式、伙伴式的合作关系,课堂气氛是和谐的、宽松的。学生在认识学习人民币的过程中教师适时渗透“不能乱花钱、撕钱” 的提示,很自然地对学生进行了爱护人民币的教育,富德育于教学中。 吴语: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现代教育的要求。居老师根据教材很好地设计了内容。例如在认识一元时问:你是怎样知道的?从而明确应由数字和单位组成的,现由人民币上面的国徽阐述了爱护人民币的原因和方法,抵制了生活中的不良现象。再如生活中购物的场景,居老师移入了课堂,如何购物,要找对钱,要文明购物等等,这些生活经验的培养正是对学数学、用数学的最好标注。 张虹:《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实行解释和应用”。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无处不在的数学生活提供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生活化的数学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居老师在课堂中设计了很多跟日常生活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知识,使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真正让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成为教学的主线。 周游:居老师的这堂课有以下特点:1、注重对学生品德的教育。在教学中,居老师借助认识人民币,引导学生要爱护人民币,养成节约用钱、合理安排零花钱的好习惯,让学生从小做起,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2、注重小组、同桌之间的交流合作。在教学中,居老师选取两次学生合作交流的形式,一是在认识每种人民币的时候,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认识每种人民币的特点,找到每种人民币中包含的信息;二是在给人民币分类时,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感受人民币可以按面额、材质和单位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能够从多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养成。全课的教学始终围绕学生的活动展开,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活动空间,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培养了他们自行探究和创新的意识,与人合作,独立探索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