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最近更新
《环境变化以后》教学反思(封银萍)
发布时间:2023-07-07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杨莉萍

《环境变化以后》教学反思

《环境变化以后》是苏教版小学科学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的最后一课,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生物与非生物,了解生物的生存离不开非生物因素的基础上,学习非生物环境因素变化以后,生物的生存有什么样的变化与挑战。

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由四个板块组成,第一部分,了解非生物因素的自然变化,生物是怎样适应环境变化的。第二部分,体会当环境急速变化时,生物是否还能适应生存。第三部分,认识非自然因素的人为因素对环境、生物生存的严重影响。第四部分,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通过学习鱼道的设计思考和评估人类工程的合理性。

一、优点

(一)挖掘学生的已有认知

本堂课的信息量很大,通过这四个板块的学习,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已有认知并进行了合理的利用。学生在前面的学习和生活中,对动植物适应环境的生存有很多零碎的知识,课上给了他们充分讨论和表达的时间,让他们把已有的知识与本节课进行了相关的链接,这样有利于学生知识概念的建构和系统性的学习,特别是对前两堂课的知识进行巩固和知识的建构。

(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本单元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很大的作用,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时刻将人地协调的概念贯穿在课堂中,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新课标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添加在课程目标中,是新课改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课标指出,学生应当热爱自然,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探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生物生存环境的影响,感受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并且学会了在工程建设中如何保护生物与环境。

二、不足与改进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学生活动主要采用讨论和自学的方式,虽然能很好的让学生思考,但是我觉得给学生提供的素材还不够丰富,所以学生能展开的学习思考程度就受到限制。所以我想如果能利用信息化技术重新设计课堂就能将课堂更好的展开,比如将两种鱼道的资料包放在平板中,让学生通过视频或文字资料自主学习和分析,并将结果写在记录单上,既能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探究和记录的能力。平板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恐龙灭绝”、“猛犸象灭绝”地相应资料,受到的局限性较小。另外,需要设计一个学习单,本堂课如果有配套的课堂实验单,学生在整理资料和思考时会更加科学和具备条理性。最后,还有一个拓展作业设计可以在课后进行探讨,关于在藏羚羊的必经之地规划铁路,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可以在下一节空出一些时间来交流。

封银萍

2023.04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