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先学后教模式,促进数学小组合作的深度学习
江苏省常州经开区南塘桥小学 梁燕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环节,如果教师只是针对一些重点的知识进行阐述,然后让学生在学习了一些知识之后去完成简单的训练,可能会导致教师的教学停留在浅层次,学生的学习感受还不够深刻等现象。因此,在新时期背景下,教师需要合理地转换思维,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完成深层次、细致化的学习。本文着重探讨如何帮助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阶段完成深度学习。
关键词:数学教师 先学后教 小组合作 深度学习
对于小学生接触数学知识的时间还不够长,对数学基础知识还不扎实,但是他们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因此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尝试着合理地去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去围绕着知识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帮助学生完成深度学习。
一、数学教学中推进深度学习的实际益处
(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从数学教育学的角度分析,深度学习不能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现在数学课堂一直需要研究和探讨的内容。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深度学习不是学习内容的深度和难度,而是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状态。不仅是把课堂向家长、社会开放,更是学生作为课堂学习主体的具体表现。引导学生开放思维,多维多向,善问会思,促进学生思维进阶,让课堂朝着生活开放、未来开放、育人开放,构建多姿多彩的数学课堂,在这理念之下的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显得尤为重要。
(二)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
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完成深度学习对于学生的成长大有裨益。在以往的学习阶段,学生一般只是听从教师的要求或者是安排,所以学生的学习感悟不够深刻。在面临一些全新的知识时,很多学生无从下手。在此情形下,不仅会增加学生对于教师的依赖度,还会影响学生个人学习能力的发展。而在组织深度学习活动时,教师会引导学生能够完成自主探索或者是合作探索等不同的一些活动,让学生能够在细致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较强的逻辑性思维。借助这样的方式,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大有裨益。不仅如此,在引领学生完成深度学习时,教师还会以学生为主导,如教师可以采用先学后教模式,让学生能够在面对陌生的知识点时有较强的探索热情。借助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在知识获取过程中由被动的参与者变成主动的研究者,以此能够通充分凸显学生的个人学习主体地位。
(三)教师教学模式的改进
在小学教育当中数学学科极具灵活性和逻辑性,在当前不断变化的物质社会中,学生从出生开始就有着较为完善的学习环境,使得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都颇有天分。古人曾经说过,三个人同行时,必然有一个人会是更加透彻的“达者”,在学习当中自然也是这样,因此“学生学习共同体”可以让学生在深度学习的理念的基础上彼此之间相互交流问题,互相启发彼此,互相查缺补漏,从而可以增加数学课堂的深度,提高教师教学有效性。
二、如何推进先学后教模式,促进小学数学小组合作的深度学习
在让学生完成深度学习的过程中,采用先学后教模式以及合作学习的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都能够产生比较明显的帮助。由此,下文就围绕着数学教学中深度学习的具体实施进行研讨。
(一)合理设计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在之前的数学教学实施环节,一般教师主要是在课堂上来引导学生去研究不同的数学知识,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数学内容。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一般是倾听教师的指导,他们并没有自己主动地去围绕着不同的知识点内容展开细致的思索,导致学生很难在教师的帮助之下完成深度学习。因此,在现阶段的数学教学实施环节中,教师就需要将自己和学生的角色进行合理的调换。如在面对全新的学科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主进行探索。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设置学生感兴趣的一些任务或者是选择有效的引导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实际探索兴致。比如在教学实施环节,教师可以发现,相比于传统讲授式的方式,学生更喜欢一些比较生动的教学方式。在引领学生在进行自主预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合理地发挥多媒体的实际作用。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制作相关的教学视频,然后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所制作的这些视频内容分析,研究视频中圆锥和圆柱的一些实际特点,能够进行合理的总结、归纳。然后学生可以自行去寻找在生活中的一些圆柱和圆锥图形,分析其共性和差异。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能够在微课视频的指点之下来对本堂课的主题内容有基础的认知,然后他们在了解了一些图形内容之后就会不自觉地去回忆自己之前去学习的一些图形,然后主动进行研究。借助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数学学习阶段有更多的发挥和尝试机会,以此为学生的深度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二)给予合作机会,强化学生学习感受
在面对陌生全新的知识时,如果教师是直接告知学生,那么学生在学习了一个不同的知识点之后会出现非常明显的知识遗忘现象。因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完成深度学习,那么教师应该要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究不同知识的由来以及不同数学结论。在这一环节中,如果对于有些数学能力不够强的同学而言,可能他们会觉得独立探究存在一些困难。所以在现阶段的数学教学内容探究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两种不同的探究方式。第一种学生是可以独立进行探究,第二种是合作探究。独立探究意味着学生可以自己独立地去研究不同的问题,并且设计问题解决方案。而在采用合作探究模式之后,学生之间可以合理地分工,通过共同配合的方式来完成教师所设计的任务。如在教学“扇形统计图”这一部分内容时,学生如果采用合作学习的模式,教师可以将家住得比较近的几个学生分成一个小组,让他们利用周末等时间一起或分头来到家附近的一些商店,调查一下每家商店中几样固定商品的售价,而后分别绘制出对应不同商店的价格统计图;之后,各组成员可找个机会碰一碰头,互相交流彼此手中的数据,再绘制出一幅反映不同商店物价高度的对比统计图,最后连通本次活动的方案、过程报告和每个人的活动心得一起作为作业统一上交。借助这样的方式,就能够让学生在合作或者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细致地去研究不同的生活数学现象,并且能够从中找出更多的一些数学规律,以此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更多新的感悟,提升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
(三)进行合理引导,保证深度学习效果
在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目的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也不是让学生简单地套用一些固定的模板去解决不同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教师需要让学生具备灵活应变的思维,在面对不同的数学问题时都能够产生更为清晰的一些解题思路。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完成深度学习的目标。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就可以合理地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比如在前面的环节中,教师给予了学生比较充足的探索机会,那么为了让学生能够进行辐射性的思考,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巧妙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丰富自己对基础数学知识的实际理解,围绕着数学知识展开深度的思索。比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几种不同的多边形。因为有些多边形是比较规则的多边形,但有些多边形并不规则。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教学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学校的花坛去进行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可能有些学生发现花坛的形状会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在教学实施环节中,教师可以让不同的学生去进行尝试。就以学校中的花坛为例,学生可以自行选择一个花坛求出其面积。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先提供学生一些基础的学习用具,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基础的用具,让学生可以进行测量。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可以反复进行尝试。在学生尝试之后,教师再进行适当的点拨,让学生能够在遇到一些问题时能够学会换位思考。比如在学生采用一种方法无法求出面积时,那么学生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在这一环节中,可能学生发现,在求同一个花坛面积时,所得出的一些结论会存在一些差异。那么这时候,围绕着学生之间的差异点,教师就可以组织相应的辩论探讨活动,让学生来进行多次的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能够找到求出多边形面积的一些实用方法。借助这样由前入深的引导方式,让学生能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去掌握不同的数学学科内容,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优化作业设计,实现减负增效目标
“双减”政策的提出和落实给小学数学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要求数学教师在作业的设计上要更加突出对“效率”的重视和追求。在过去一段时间,不少数学教师都习惯于通过“题海战术”和“高压要求”等方式来人为“拔高”学生们学习数学的能力水平;然而这种方式不但使学生承受了过大的学习压力,更会导致学生抵触情绪的逐渐生成,最终反而不利于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由此不难看出,数学教师应当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模式,重视对“双减”思维的研究和践行,通过对课前、课后作业等教学环节的“减负增效”向改良来真正实现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双重提升。例如在教学《可能性》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前鼓励学生回到家后和父母玩一场“猜瓜子”的游戏:由家长准备三个碗倒扣在桌面上,在其中一个碗的下面放一粒瓜子;首先家长要求孩子闭上眼睛,然后自己则快速随机调换三个碗的位置,调换完毕后让孩子随机选出一个可能扣有瓜子的碗,并在十轮游戏之后计算出猜中的概率;而后家长要求孩子尽最大努力记住扣有瓜子的碗是哪一个,并在调换完成后再让孩子选出这个碗来,十轮后再计算一下猜中的概率;最后孩子要对这两个概率做一番对比,对“可能性”的概念形成初步的了解,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为新授的教学打下一定的基础,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实施环节中,为了帮助学生完成深度学习,教师需要针对于教学实施模式进行细致的思索。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巧妙地采用先学后教模式或者是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在面临不同的探究活动时都能够产生更为深刻的感受,保证学生的数学学习实效。
参考文献:
[1]朱伟伟. 促进小学数学小组合作的深度学习策略[J].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21(2):2.
[2]孟庆骞.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在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 云南师范大学, 2020.
[3]于大洲. 用"先学后教"模式开创小学数学教学新局面[J]. 新课程:小学, 201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