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最近更新
杨氏之子(朱艳)
发布时间:2023-07-07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杨莉萍

朴真文化视域下课堂教学新样态的构建研究课题研究课教学设计表

课题(课时)

杨氏之子(共一课时)

执教者

朱艳

课型

小古文

年级学科

统编版五下 语文

执教班级

6

日期

2023.2.23

研究主题

基于“三单”的“朴真”课堂教学模式在略读课文教学中的实践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能抑扬顿挫地进行古文的朗诵。

2.能够结合注释,利用猜一猜、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

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古文的短小精练、单字成义、主语省略等特点。

4.抓住人物语言、行为,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慧和有礼貌,学习杨氏之子机敏的思维和语言的技巧。

5.借助文本语言材料,学习迁移运用,个性表达。

教学重(难)点

本课是学生一篇小古文,学生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读懂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把没写出来的内容补充出来,应做为难点来突破。

教学内容分析

杨氏之子》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七单元一篇课文,该组课文以语言的艺术为单元主题,通过古今人物语言的艺术,展示了语言的魅力。这是一篇文言文,讲的是在梁国,有户姓杨的人家一个九岁的儿子很聪明,有一日,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来找他父亲,他摆出水果招待客人,其中水果里有杨梅。孔来了兴致,指着杨梅对他说:“这是你家的杨梅。”没想到,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没听说过孔雀是您家的鸟。”客人无言以对。全文共五句,短小精悍,文笔精炼,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思维敏捷,机智幽默的男孩形象。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相对来说语文基础及积累并不是很强,但学生在前面几个学期中国都已经接触文言文的学习,学生非常好奇,但遇到困难如何消除畏难情绪,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有学习兴趣,达到思维兴奋点是组织教学的关键。要重点抓读和背诵。读,让学生注意停顿,体味语感,读流利,熟读成诵。在此基础上交流“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以及阅读心得。积累形容人善于言辞的成语,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本班除了三位特殊学生外,其他同学在理解课文方面都没有大的障碍,完全能够按照要求自主阅读。而且,通过几年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了预测、阅读批注、快速阅读、有目的阅读等常用的阅读策略,通过五下古典文学名著单元的学习,他们也初步掌握了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但本单元节选的这三部外国文学名著,对学生来说时代比较久远,这些故事也都有一定的时代背景,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也会进一步加大学生阅读理解的难度。

活动板块(用时)

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三单”运用

五真

体现

一、激趣导入5ˊ

1.出示“吾乃朱氏之女,名艳,遥观人,今二十有八,自幼喜音律,好诗文,为师八载,初心不改。”

学生模仿进行自我介绍。

问:这朱氏之女是什么意思?

 

说说从老师的自我介绍中,发现了哪些信息呢?

 



2.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杨氏之子”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今天我们就走进课文,看看课文讲了他的意见什么事情。

 

齐读课题


寒假里,每人都买了必读书目

3. 了解《世说新语》

小结:学习文言文通过借助注释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板书:注释助读法)

根据课前预习说说课文的出处,并说说是怎么知道的。

 

 

 

课前导学单第2题,学会看注释解决小古文阅读的部分难点。

 

课前每位同学都完成了课前导学单,课上,老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归纳出学习小古文的方法“看注释”“查资料”,体现了“真参与”“真生成”“真小结”

4,资料拓展,播放短片《世说新语》,小结方法。

看短片,了解《世说新语》

小结学习小古文的方法:注释助读法,资料拓展法。

 

二、读通课文,理解重点句子(15ˊ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魏晋南北朝人士的幽默和风趣。

1.出示任务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评价:读音准确,字正腔圆,读准了两个多音字。

“为设果”,谁为谁设果呀?

 

 

为什么杨氏子要为孔君平设果呢?

 

 

小结:通过上文理解下文的意思,这也是我们理解文言文的一种好方法,这就是“联系上下文法”。

“应”是什么意思?在《小儿垂钓》中学过,这个字我们似曾相识,“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中,也是回答的意思。

指名再读课文。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并互相读给对方听,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谁想来尝试一下,指名读。

 

 

杨氏之子为孔君平设果

 

 

孔君平诣其父

 

根据注释说说“诣”的意思。

 

 

 

 

 

 

学生回答“回答”

在课前完成预习单第3题的基础上,通过相互听读,检验预习效果。

每位学生都经历了自主阅读到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的过程,体现了“真参与”“真思考”。

2.出示: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这是全文中唯一的一处对话,文章的精华就在这一句对话里面,这句话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口吻来读好呢?

 

 

 

 

 

分析孔君平和杨氏之子的对话改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调侃、幽默)

指名读,齐读。

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进行方法的总结,把学生零散的认识上升到系统的高度。

3.出示划分好节奏的两句话,指名读。

大家发现有一个我们平时经常说的词语被分开了,说说为什么。全班齐读两句话。

.指导朗读。

词有词律,诗有诗韵,古文该怎样读出它的味道呢?

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课文,

小结:文言文虽然难懂,但是“读书百遍,其意自现。”,我们就可以通过感情朗读法来理解课文。

 

齐读课文

 

 

说说“家禽”为什么分开来读了。(是你家的鸟。)

 

生齐读

 

 

 

生齐读。



理解文意10ˊ

1. 文言文光会读还不算,还得去理解字里行间的意思。请大家带着这些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大声朗读,去理解课文的意思。

出示任务二: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再读课文,应用所学方法理解小古文意思。

 


学生通过自我阅读,方法迁移,自主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体现“真思考”。

2. 交流:

 

 

举例通假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死去元知万事空”。

 

同学们都很快理解了文章的大意,接下来考考大家,老师读文章大意,

3. 小游戏,检测字义理解情况。

 

说说第一句的意思,理解“甚”,认识通假字“惠”,

 

 

指名分享其它句子的意义。

 

 

 

学生读文章原文。

 

 


四、感悟人物形象。

10ˊ

1. 学到这儿,大家知道了杨氏子是个怎样的孩子?。

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板书“聪”,说说聪明的人有什么特点。(古人造字就是告诉我们聪明的人有善于倾听的耳朵,有善于发现的眼睛,还有善于表达的嘴,和善于思考的心。)

读课文,杨氏子的聪慧又表现在哪里呢?交流。

出示孔和杨氏子的对话。

孔君平指着杨梅怎么说的?杨氏子听出来了吗?他怎么回答的?

教学生字“禽”

杨氏子听出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了吗?可见杨氏子善听。

杨氏子应声答,师生对读,可见杨氏子善言。

对待客人、长辈有礼貌。

 

用文中的话回答:“甚聪慧”

 

 

 

 

 

 

 

 

 

小组讨论、交流

 

 

 

 

 

 

 

 

 

 

 

杨氏子应声答,师生对读,

 

 

 

 

 

完成课堂探究单“从哪里看出杨氏之子甚聪惠“”为支架,小组合作展开讨论。

小组合作,体现“真合作”。

2.比较阅读:“此是君家果。”

     “孔雀是君家禽。“”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父子家禽。”

拓展练习:姓李、姓黄……

 

 

 

 

 

 

学生学习杨氏之子的方法应答。


拓展性学习体现“真思考”

五、感受文言文之魅力。

 

1.指导带动作神态读课文。

尝试读竖版的《杨氏之子》

尝试读带有金文和甲骨文的《杨氏之子》

看课题和板书尝试背诵课文。

 

学生感情朗读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学古文,不光是了解古代语言,更是传承传统文化,所以,相信同学们课后去看刘义庆写的《世说新语》这样的小故事有两千多个,大家可以找来读一读,里面有原文,有注释,还有译文,老师相信你们能读懂它们,也会喜欢它们。

 

学生课后背诵、默写《杨氏之子》。

通过课后分层作业单,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板书设计

 

 

注释助读法                     杨氏之子

 

 

联系上下文法

 

反复朗读法

 

 

“朴真”课堂的思考

一、品味对话,领会“聪慧”。

课文主要表现杨氏之子的“聪惠”。教学时,我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体现杨氏子聪明的关键语句,重点品读孔君平与杨氏子的对话,然后汇报讨论杨氏聪惠之处:一是能听出孔君平的“话中话”,孔是拿他的姓开玩笑的。二是反应快,对方话音未落,他就反应过来,“应声答曰”,予以“回敬”。三是“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您用我的姓开玩笑,我也用您的姓做文章。四是有礼有节。我“聪”字入手,观察字形,体会聪敏不仅要有倾听的能力,还要有善于观察的眼睛,善于表达的嘴,已经善于思考的心。然后出示“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是夫子家禽”进行了对比,体会杨氏之子语言的婉转,有礼貌。此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我设置了一个语言练习:杨氏之子的回答可以用一个什么词形容?学生马上说出了“无懈可击、天衣无缝,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杨氏之子的“聪”,跃然纸上。

二、狠抓朗读,读出韵味。

这篇小古文,字数不多,教学中,我狠抓朗读,让学生读出韵味。我先让学生端正朗读态度,我引用了名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重视读的重要性;接着让学生按照“读通课文——读好课文——理解课文”的程序自读自悟,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然后总结出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古文时,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并由教师范读,并重点在第四句“孔指以示儿曰”和第五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两个难读地方进行指导朗读,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划分文章的节奏,学生一边读,一边划,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这样学生读得有点韵味了。

三、不足之处

反思整个课堂,还有一些遗憾:

在教会学生体会杨氏之子语言的机智巧妙之后,学生从课文找出相关语句分别是:“为设果” “果有杨梅” “夫子”。此时我没有加以拓展,设计让学生改改草坪的提示语,体现语言的艺术的环节,这样的话题离学生生活很近,孩子会充满兴趣。

四、改进措施

在以后的教学中,学生在交流自己的理解的过程中,要顺势引出理解文言文的一个基本方法: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看插图、多读,然后告诉孩子们学习古文的方法跟学习古诗的方法大同小异,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附:本课“三单”

21、杨氏之子

第一课时

课前导学单

1.自学生字表的生字,不认识的借助工具书读准它,并标上拼音,难写的认真写两遍。

这些字我要标上拼音:                                                            

这些字容易写错:                                                                 

2.杨氏之子本文选自           ,通过查阅资料,我对的了解有                                                                         

                                                                   

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法是                                 

3.课文我已经读了(  )遍,读课文时,以下词语我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还是不明白意思:                                                                            

课堂探究单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了解课文的意思

2. 正确划分停顿

3. 从哪里可以看出杨氏之子的机智

                                                                                               

                                                                                               

                                                                                               

 

课后分层作业单

1.背诵《杨氏之子》

2.默写《杨氏之子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