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塘桥小学教学工作会议记录
时 间 | 2022.11.25 | 地 点 | 南塘桥小学录播室 |
参加人员 | 南塘桥小学全体语文教师 | ||
主 持 人 | 赵玉凤 | 记 录 人 | 包晓燕、杨莉萍 |
活动主题 | 文言文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 ||
庄铭迪:《伯牙鼓琴》是一篇文言文,包老师依据文本特点,将朗读的训练贯穿全程,通过层层递进的朗读引导学生深入感知文本。 赵玉凤:文中有一组含有文言虚词“乎”的句子,包老师通过组句练习,由扶到放,通过教师范读、指名读、评价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读好“善哉乎”“巍巍乎”“汤汤乎”中“乎”字的延长音,以及其中饱含的赞叹之情,体会文言文中语气词表情达意的作用。 朱黎叶:文中“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一句比较难读,包老师指导学生据义定音,突破读好多音字的难点,再根据意思读好停顿,帮助学生读通课文;在此基础上,包老师再次通过示范朗读,指导文言文朗读时要做到音断气连,让学生通过练习读出了古文的音韵美。 陈亚: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而包老师在课堂上对于“志”的教学,便充分地将这一语文要素生根落地。课堂上,包老师先让学生欣赏古琴曲《高山流水》,初步想象自己通过音乐看到的画面,再引导学生回归文本,紧扣“志”字,感受伯牙通过音乐表达自己“志在太山”“志在流水”的崇高理想。课文读到这里,学生既读懂了伯牙的情志,对“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邓淑兰: 文中除了伯牙,还有一个关键人物钟子期,学生只有读懂伯牙子期的惺惺相惜,才能真正读懂本文。为此,包老师设计了“寻觅知音”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在文字中来回往复,品读关键词句。于是学生便读到了:知音就是伯牙“方鼓琴”、“少选之间”子期便知其意的心有灵犀;知音是伯牙子期不问身份,只谈理想的真挚纯粹;知音是“钟子期死”,伯牙便“破琴绝弦”的毅然决然。学生读懂了知音,包老师便再次引导他们回读课文,让他们能真正做到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出情感。 朱丽雯:本课教学目标明确,紧扣课程标准的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置教学目标,使整节课的安排合理有序,严谨有序。在这一课中,学生能从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掌握学习技巧,学习古文字词,感受古文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伯牙与钟子期之间难得可贵的知音情感。总的来说,这节课给学生营造了一个欢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得知识,教学效果显著。 陈娇:《两小儿辩日》是部编版十二册里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寓言故事, 文章叙述古时候两个孩子凭着自己的直觉, 一个认为太阳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持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两小儿勇于探索,大胆质疑的品质,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陆静: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是新课程背景下学习方式的极大转变。在杨老师的巧妙设计中,学生们走进文言文,模拟两小儿,先是同桌互辩,接着指名辩论,最后是师生齐辩。在一次又一次的演练中,学生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真真切切的口语表达与实实在在的辩论练习让学生消除了胆怯心理,理解了乏味的文言文知识,而且体味到两小儿辩日的内涵,此举可谓“一箭双雕”。 梁黎丽:“一千个读者便有一个哈姆雷特”,这说的是解读的多元性。杨老师在解读《两小儿辩日》时可谓“发人所之未发,见人所之未见”。以犀利独到的眼光捕捉到“智慧"的内涵,充满智慧的孔夫子和两小儿,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 刘丽丽:杨老师通过有效的手段,让孩子们从文中寻找带“自”的句子,再逐句解读;接着引领孩子们从两小儿的辩论中展开想像,启迪思维,领悟辩论的深层含义,敢于思考、大胆质疑、认真观察....在经历过一次又一次的组合、筛选、思维碰撞后,孩子们读懂了孔子,也读懂了两小儿, 更读懂了文本的深刻内涵。 胥娇:高扬人文旗帜,淡化工具色彩,是当今语文课堂的一个缺点。杨老师的这一节课让语文课回归“自我”。杨老师巧妙利用课程资源一 "孰为汝多知乎?”中的问号设计了一个课堂小练笔:孔子听了两小儿的话会怎么想,怎么说?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学生在这一环节中得到扎实、真实的语言基本功训练。伴随着训练,学生的智慧得到很好地开发和利用,答案精彩纷呈,个性得到有效地张扬。 作业研讨: 关于文言文教学,课后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运用今天学习的古文方法,去读一读相关的文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