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真”文化视域下课堂教学新样态的构建研究》课题研究课教学设计表
课题(课时) | 骑鹅旅行记(共一课时) | 执教者 | 陆静 | 课型 | 略读课文 | ||
年级学科 | 统编版六下 语文 | 执教班级 | 六1 | 日期 | 2023.2. | ||
研究主题 | 基于“三单”的“朴真”课堂教学模式在略读课文教学中的实践 | ||||||
教学目标 | 1.通过预习课文,能说出尼尔斯变成小狐仙后,他的世界发生的变化。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精彩情节,了解人物特点,并尝试学习立体、多面地评价人物。 3.借助目录里的标题,猜测故事情节,以及了解本书的文学价值等方式产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 ||||||
教学重(难)点 |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精彩情节,了解人物特点,并尝试学习立体、多面地评价人物。 | ||||||
教学内容分析 | 本文为统编版语文六下第二单元外国文学名著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以走进外国名著为主题,三篇课文分别为《鲁滨逊漂流记(节选)》《骑鹅旅行记(节选)》《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它们都是经典的外国文学名著。基于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特点以及对各册相关阅读要素和单元内容的分析,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可以细化为三条:一是通过阅读幻想冒险类外国文学作品,发现更广阔的世界,对故事中的冒险精神产生向往。二是了解梗概就是文学名著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够通过作品梗概把握名著的主要内容。三是阅读时能通过捕捉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联系相关情节,感受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对人物做出立体多面的评价,并与同学积极交流分享。 | ||||||
学情分析 | 本班除了三位特殊学生外,其他同学在理解课文方面都没有大的障碍,完全能够按照要求自主阅读。而且,通过几年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了预测、阅读批注、快速阅读、有目的阅读等常用的阅读策略,通过五下古典文学名著单元的学习,他们也初步掌握了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但本单元节选的这三部外国文学名著,对学生来说时代比较久远,这些故事也都有一定的时代背景,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也会进一步加大学生阅读理解的难度。 | ||||||
活动板块(用时) | 教师 活动 | 学生 活动 | “三单”运用 | “五真” 体现 | |||
一、交流课前导学,围绕“人物变化”,梳理课文内容。(5ˊ) | 1.复习旧知,揭题导入:六年级这个单元,我们走进了外国文学名著,跟随鲁滨逊体验了荒岛求生。这堂课,我们继续走进一部瑞典的童话名著《骑鹅旅行记》。 | 读题 | |||||
2.阅读目录,猜测章节:出示目录,通过预习,猜猜课文节选可能在整个故事的哪个部分? | 看书的目录,猜测。 | 寒假里,每人都买了必读书目 | |||||
3.观察比较,学习分类:挑选三份有代表性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发现异同点。预设相同点:有讲到尼尔斯被小动物报复,找到了公鸡、猫、牛报复尼尔斯,有讲到尼尔斯变小,变得听懂动物说话。不同点:从自身的变化到周围世界的变化进行了分类。点拨:运用整合和分类的思维,可以将相关的信息梳理得更加清晰明了。 | 比较三份导学单中思维导图对课文内容梳理的异同点,学习对信息进行整合梳理。 | 课前导学单第2题,课前完成后,教师寻找代表性的作业,成为整合分类这一方法教学的素材。
| 课前每位同学都完成了课前导学单,课上,老师选取了有代表性的作业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习得了方法,体现了“真参与”“真生成”“真小结” | ||||
4.串联情节,梳理内容:经历了动物报复后,尼尔斯的世界还发生了什么变化?把这些情节串联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一篇2926字的长文通过梳理主要情节的方式就变成了简单的一句话。 | 用尼尔斯变成了小狐仙后……最后……的句式把情节串联起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 ||||||
二、聚焦精彩情节,关注“语言动作”,初识人物形象。(15ˊ) | 1.聚焦情节,读出感受:请大家看课堂探究单议一议,针对这两个问题自主阅读批注,完成后小组交流。预设:(1)麻雀、公鸡等的语言多用反复的描写方法,表现了他们看到尼尔斯变成小人儿时的惊讶和开心,侧面体现对他的不满。(2)对猫的描写大量使用细致的动作描写,表现对尼尔斯的愤怒。 | 阅读批注——小组交流——集体汇报 通过情节中语言、动作的刻画,感受动物对尼尔斯的报复。 | 完成课堂探究单议一议两题成为本堂课一个主要的探究题,学生结合这两题展开小组合作学习。 | 每位学生都经历了自主阅读到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的过程,体现了“真参与”“真思考”。 | |||
2.寻找依据,初识特点:动物们为什么会如此报复尼尔斯?猜猜他原来应该是个怎样的孩子?可能对动物们做了哪些事情?可以在文中找找依据,当然你们也可以阅读原著,验证自己的猜测,包括他怎么会被小狐仙变成小人儿的。 | 分析动物如此对待尼尔斯的原因,猜测尼尔斯原来的所作所为,从而初识其调皮、不懂事等特点。 | ||||||
三、回读精彩情节,关注“人物内心”,丰富人物形象。(10ˊ) | 1.二次阅读,多元评价: 尼尔斯真的只是一个淘气、不懂事的孩子吗?再读课文,对尼尔斯,你又有了什么新的发现?预设:(1)体谅父母、懂事孝顺、勇敢、负责(怕鹅飞走父母担心,去抓鹅)(2)善于反思,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变化:羞—后悔—垂头丧气—难过) | 再读精彩情节,多角度评价人物形象。说观点,提供依据。 从尼尔斯的心理活动以及心情线进一步体会人物特点。
| 从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人物的立体多样性,体现“真思考” | ||||
2.链接“平台”,凸显多元:我们从精彩情节中发现尼尔斯是个淘气、不懂事的孩子,但细细品读,又从对人物的心理和心情变化的描写中感受到他也具有勇敢负责、孝顺父母、善于反思、勇于认识错误等优秀品质,正如本单元“交流平台”所说:(出示交流平台内容) | 再次明确,评价人物要立体、多角度地评价。 | ||||||
四、拓展延伸,借助“猜测想象”,激发读书兴趣。(10ˊ) | 1.预测想象,激发兴趣:出示书的目录,引导学生大胆猜测想象。要知道大家的预测怎么样,大家可以去原著中找答案。 | 小组合作:借助课堂探究单猜一猜的问题,展开预测想象。 | 完成课堂探究单猜一猜为支架,小组合作展开想象。 | 小组合作,体现“真合作”。 | |||
2.拓展资料,引发探究:出示关于本书创作背景和艺术价值等的资料,以及目录。看了这些介绍以及目录,你除了对故事的情节产生了兴趣,如果第二次阅读,对于这本书,你还想研究些什么? | 看目录,许多的地名、动物,了解了本书在地理、历史、科学等方面的价值,引发探究的兴趣。 | 利用课后分层作业单,完成从写梗概到为精彩情节写简评到研究相关内容的拓展性学习。 | 拓展性学习体现“真思考” | ||||
3.关注写景,品析欣赏:这本书中有大量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比如本文就有,找出来读一读,谈谈读后的感想。预设: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语言平实,但字里行间却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正如作者塞尔玛写这本书的目的:为了教育瑞典儿童热爱自己的祖国。所以,她笔下的瑞典自然风光都是那么气象万千,那么美。所以,大家还可以到书中摘录一些类似这样的美的写景句子,丰富自己的语言仓库。 | 找文中的景色描写,谈谈读后的感想。 | 课后分层作业单中积累优美的写景句子是让学生实现从关注内容到关注语言表达的转变。 | |||||
板书设计 | 6* 骑鹅旅行记 自身:变小、变弱、能听懂动物语言 整合分类 变 动作 被鸡嘲笑 语言 外界: 被猫捉弄 遭到动物的报复 心理 被牛指责 多面立体 结果:骑鹅飞走 | ||||||
“朴真”课堂的思考 | |||||||
附:本课“三单” | 6.骑鹅旅行记(节选) 课前导学单 1.《骑鹅旅行记》作者是 国作家 ,通过查阅资料,我对她的了解有(时代、身份、成就等关键信息): 2.课文开头就写主人公 变成了小狐仙,然后,他的世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请通读全文,围绕“变”画出思维导图。
课堂探究单 议一议: 1.以上哪个情节让你觉得特别神奇、有意思或者印象深刻,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2.通过精彩内容的分析,你觉得尼尔斯是个怎样的孩子? 猜一猜: 1.鹤群是如何表演的,表演的过程中还会有哪些动物,尼尔斯有没有参与这场大会? 2.“白银”指的是什么,尼尔斯与“大海中的白银”有什么关系? 课后分层作业单 1.阅读《骑鹅旅行记》,到书中验证自己的猜测,用学过的圈点、勾画、批注等读书方法梳理整本书的内容和结构,并尝试用上一课学过的方法写故事梗概。 2.尝试画一画尼尔斯的旅游路线图并把在各个地方发生的故事标注在上面或者还可以根据故事内容画成有趣的跳跳棋哦。(可以画在反面) 3.摘抄书中描写自然景色的句段,丰富自己的语言仓库。 4.仔细阅读特别精彩、特别感兴趣的情节,尝试写简评。 5.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展开研究。 如:形形色色的动物 各种各样的植物 神神秘秘的传说 有趣的各地风俗 评价:根据选择题目的数量和难度以及完成情况得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