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最近更新
自我决定理论框架在青少年体育锻炼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4-07-05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陈婷

 20 世纪80 年代,在前人的认知研究的基础上,美国学者Ryan 和Deci 等人首次提出一种新的认知动机理论——自我决定理论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theory,SDT)。自我决定理论在研究中重点关注个体行为的自主能动性,强调个体自我决定在动机过程中的能动作用,重视人体人格全面发展与社会情境之间的辩证关系。因此,自我决定理论的提出推动了认知动机研究全面快速的发展,并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从而被广泛地应用到各个研究领域。经过广大学者的不懈努力逐渐将其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系统性理论。

 

    从本质上讲,人类自身就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生物,天生具备内在自我发展、自我决定和自我实现潜能。自我决定是在个体从事某项活动时,充分认识和了解自身需求与所处的外界环境二者之间关系,个体行为所做出自主性选择。个体天生具备的这种自我决定的潜能,将引导个体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有益于自身能力发挥和提升自己能力发展的行为, 并构成了人类行为的内在动机。因此,STD 在研究动机的形成过程中,重点关注就是个体行为的自我决定程度,认为个体的自我决定程度在动机形成过程中特点是内在动机形成过程中发挥核心关键作用,

 

    通过实证研究,自我决定理论的理论框架在原有有机辩证元理论的基础上不断获得发展和完善,形成了现在包含5 个子理论的理论框架,分别是:有机整合理论(Organismic Integration Theory,OIT)、基本心理需要理论(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Theory,BPNT)、认知评价理论(Cognitive Evaluation Theory,CET)、因果定向理论(Causality Orientations Theory,COT)和目标内容理论(Goal Contens Theory,GCT)。学者可有针对性的根据自己研究领域选择相应的自我决定理论子理论进行系统研究。

 

    1 自我决定理论

 

    1.1 基本需要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个体先天就具备自我发展的需求,即先天基本心理需求。在动机形成过程中,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同时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内化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受到个体内部心理和外部环境两种因素的影响,人体内部心理活动即个体基本心理需要起主导作用。基本需要理论阐述的重点是:人体基本心理需求的涵义,心理需求与动机、定向目标以及成就感、幸福感之间的辩证关系。因此,自我决定理论根据对个体内部心理与外界环境两个因素的分析,提出三种基本心理需求:自主需要、能力需要以及归属需要。

 

    自主需要是指外界环境可以让个体具有足够的自主性,个体能够从自身行为中体验到内部的一种自我归因, 即可根据自己的内心意愿自由、主动的选择活动。当个体认为自身从事具有内在兴趣和有助于自身才能发挥以及提升自身潜能发展的行为时,能够提高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促进个体内在动机的形成。能力需要是指个体在从事某项活动与外部环境产生相互作用时,能够征服环境、拥有胜任感和成就感的需求。个体拥有对自身行为能够达到某种水平的信念,即相信自己完全能够胜任某项活动,将激励个体不断勇于接受和克服各种挑战,在最大限度上调动起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归属需要是个体行为获得外界环境的认可,得到他人的关爱、理解、认同和支持,此时,个体的自主性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并从中体验到与外界环境的关联性和归属感。当外部环境能够同时满足上述三种基本心理需求时,将有效地促进个体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的转化;个体就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从事某种行为,不畏挑战,从而促进个体健康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反之,则适得其反。

 

    作为自我决定理论研究的理论核心,三种基本心理需要理论是形成自我决定理论其他四大子理论的基石。持有自我决定观点的学者认为:当个体的三种基本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时,就能够有效地促进个体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的转化,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个体内在目标定向和自身的生命质量,促进个体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协调的发展。

 

    1.2有机整合理论

 

    动机是指人类从事某项活动时,与生具备的一种行为驱动方式,即人类天生就具备不断接受挑战自我发展、完善和追求进步的需求、倾向和潜能。根据自我决定的差异程度,学者将个体动机分为无动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不用于以往的动机理论将三种视为独立状态,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三者是一个动态的连续体,可以不断转化。无动机是指在从事某项活动时,个体完全放任自流,处于没有目的、没有意向、没有自我控制的状态;外部动机是指个体在外部环境的强制制约下所形成的一种行为驱动方式,个体为产生某种可分离的结果而在外界环境的强迫下不得不从事某项行为,由活动本身之外的环境因素所引发的( Ryanand Deci,2000 a),个体需要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来完成的。内在动机是指个体自发形成的一种行为驱动形式,由个体自身的内部动因(个人的追求、理想、愿望等)驱动形成的,是人类自身天然存在(生来即具有追求进步和发展的倾向)的行为驱动方式。因此,内在动机的形成是由活动本身能够满足个体心理需求、兴趣爱好和追求引起的,根本不需要借助任何外部环境力量的推动。

 

    在自我决定理论中,有机整合理论关注的重点是外在动机不断内化或整合的连续过程,即从事某项活动时,个体动机由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所经历的动机类型。根据个体自我决定和自我感觉的整合程度,有机整合理论将外部动机分为四种类型:外部调节、内摄调节、认同调节和整合调节。

 

    外部调节:是指与个体行为是为了得到某种报酬或者为了避免某种惩罚而非自愿所驱动,个体行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程度最小;内摄行为:类似于外部调节,仍受奖励或惩罚的驱动,个体的行为并非自愿产生和发自内心去真正地接收,而是为了自尊或者展现自己的能力、自我价值的实现不得不从事某种行为和关注这些外部的规则和要求,从而避免个体的自尊受到伤害,与外部调节相比个体的自主程度能更强一些,是一种相对受到控制的动机类型;认同调节: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最强,是发自内心真正的接受,个体能充分认识到某种行为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主动认可、接受和遵守这些规则和要求。因此,在行为过程中,个体能够体验到行为的自由和自身意志的实现,不会感受到过多的压力和被控制,个体的自主和自我决定程度更高;整合调节:是所有动机类型中最高程度的外部动机内化,个体的行为与其自身需要基本、价值观和追求相一致,个体不仅认为行为能够有效地满足自身的心理需求,而且能够提高自身的潜能使自身各方面能力不断被挖掘和提升。因此,自愿将这种行为整合到自我感知之中,是最具备自主性和个体能动性的外在动机形式。整合调节虽然与内部动机相似点颇多,但因其具有工具性的成分在内,因此与内部动机还具有一定的差异,其行为本身并不是个体所要最终达到的目标。

 

    有机整合理论认为,认同调节、整合调节和内部调节都是以内控为主的自我调节,自主性和个体能动性依次增强。因此,有些学者提出将上述三种动机都视为自主动机(  autonomous motivation)的观点。自主动机是人体从事活动时最高级的动机形式,即个体的行为与自身的核心价值观完全一致,其自身的行为完全是在自身意志的作用下完成的,是自我意志的一种完美体现。因此,当个体从事某种行为时,会表现出自我接受、自我肯定和优先选择,并会以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完成此事。而个体行为动机的差异会导致个体在从事某项行为时,由于心理感受的不同而造成个体行为内在控制点的异同,自身努力的外在表现程度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差异,从而导致行为效果的明显差异。(见图1)。图1 中出现的四种外部调节状态,外部动机和内摄调节都是受控制的动机,个体的行为并非发自内心自愿产生, 而是为达到某种特定的结果,迫于外界压力而强迫自己改变行为。认同调节和整合调节受控制的成分减少,个体行为中包含自我决定成分,说明个体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能够主动认可、接受和遵守外部环境的规则和要求, 并能够将自己行为与外部环境要求进行一定程度的整合。内部调控是一种最高层次的内部动机类型,个体行为完全是发自内心自愿产生,对外界环境的规则和要求完全适应、接受、认同并自愿遵守,不包含任何强迫的成分,个体在这种外界环境中感受不到任何强迫和压抑,不需要为了适应任何规则而做出自我调控。认同调节、整合调节和内部调节这三种调节是一个连续体,自我决定的成分依次增强,都是以内控为主的动机调节类型。其中,内在动机自我决定成分最高,其行为本身与个体自身的兴趣爱好、价值观、自我追求相符。

 

    1.3 认知评价理论

 

    Decharms 等人对个体内在动机影响因素理论逐步发展和完善形成一种新的动机形成理论——认知评价理论(Cognitive Evaluation Theory)。认知评价理论研究的重点是探讨影响内在动机形成的外在因素,关注的核心是社会环境因素对内在动机形成的影响。 认知评价理论认为外界信息的认知和评价将直接影响个体内部动机的形成,因此,凡是能满足个体自身能力的提高以及自主性需要的社会实践,例如:合理的报酬、积极性的反馈、避免自尊受到伤害的鼓励性评价、自我价值的实现等外在环境因素都是推动个性行为内在动机形成的动力。Ryan 和Deci 等人的研究认为:社会环境因素对个体内在动机形成存在两个基本认知评价过程,一是个体的能力感知。当个体感受到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能够有效的实现自身价值、激发自身的潜能、成就感和荣誉感时,其内在动机就能得到加强和有效提升。反之,当个体所处的环境不能使个体体会到成就感和荣誉感时,其自身的内在动机不但不会得到提升,还会起到舍得其反的作用效果,减低个体行为的内在动机。 二是个体的自主感。 个体通过自身行为获得成就感与荣誉感体验,在获取上述体验的同时,要求必须体验到个体行为没有受到任何强迫的成分,完全是受自我控制自愿参加的,在这种情景下才能促进个体的内在动机加强和提升。

 

    奖励可以分为信息性奖励和控制性奖励两种,其中信息性奖励主要是通过对个体行为进行积极有效地实时反馈,让个体能够第一时间感受到自己的行为得到肯定,从而让其对自身产生自信,认为自己完全有能力胜任这项工作并且尚有更多的空间去提升自己,从而使个体的自主性和胜任感心里需求得到充分满足,不但能够使个体的自我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实现,且能更为有效地提升了自身的内部动机。控制性奖励是指个体必须在特种规则的要求下完成某项特定活动后才能获取的奖励,如果个体不能在特定的时间、地点,用特定的方式完成某种特定活动则无法获得奖励,个体的自主性和胜任感就不能得到满足, 此类性质的奖励可能会取得适得其反的作用效果,削弱个体的内部动力。国内外学者对控制性奖励对个体内在动机形成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 恶性竞争、强制性目标、威胁性惩罚和强制性任务等各种因素对个体内在动机的形成起到负面效果,而适当的鼓励、积极性的反馈和鼓励良性竞争等通过增强个体对自身行为自我决定度和情感认可度,促进个体行为的内在动机的增强。

 

    此外,实证研究的结果还显示:归属需要和个体内在动机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 家庭、社会群体的人际氛围对个体的自我动机的形成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个体在社会群体中感受到压力或控制,无法实现自身的能力和自我价值,更无法体验行为带来的成就感和荣誉感,个体的自主需要得不到满足,长此以往,个体的内部动机就会削弱;反之,和谐、良好的人际氛围能促进个体更好地融合到集体中,对集体产生一种归属感,自己的能力和自主需要都得提升和满足,从而增强和提升了个体的内部动机。

 

    综上所述,在促进个体内在动机形成的认同和整合的社会环境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自主性支持;但个体还同时获得对其自己行为具有胜任感的感知,降低认知胜任感的负面反馈会削弱其内在动机,积极有效地反馈能够促进胜任感从而更有利于激发自身的内在动机。 因此,在个体刚从事某项工作时,信息性奖励应当作为其奖励的主体组成部分, 控制性奖励在其自身能力获得有效提高后再实施,效果可能会更好,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

 

    1.4 因果定向理论

 

    因果定向理论强调:在行为激发和调节导向上,个体具有先天性差异,并最终影响到个体对环境的选择和适应,个体与生俱来就具备一定的定向趋势,特别是对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环境更具备这种定向的趋势。Deci 和Ryan 提出:个体先天存在独立单独的三种水平因果定向,即:主性定向、控制性定向和非个体性定向。

 

    持有自主性定向观点的学者认为:个体具备能够对自发激发其内在动机形成的环境进行自主定向的能力,这类环境具备对自身的发展挑战性,而且个体行为后果能够及时得到积极的、有效的信息反馈。 因此,有学者认为自主性定向能有效地提高个体的自尊,促进个体的自我的发展和完善,是个体能够获得良好的社会关系; 控制性定向认为社会环境对自身行为具有控制性,并倾向于被外部环境如: 期限、报酬、自我卷入和别人指令的控制。 控制性定向更着重外界的驱动因素和自身所获得的报酬,因此,自身的发展、完善更容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非个体定向认为个体成绩的获取主要依靠运气,是幸运的产物,而非自身努力的结果,因此,非个体定向的观点认为相对满意的结果是不受自我控制的,个体更多的表现在消极对待和自我贬低,是无动机的一般性倾向。

 

    因果定向水平的差异导致不同的个体人格特点的差异:自主定向高水平的人个体行为的内在动机较高,具备敢于承担责任、勇于探索和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善于发现、把握机会, 更喜欢参加具有挑战性的活动,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自我实现,因此能从个体的行为后果中体验到更高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心理健康和幸福指数更高。控制定向高水平的人受外界社会环境因素影响较大,个体活动的首要目标是为了获取地位、财富、荣誉,把外界的一些因素作为极端重要的目标进行追求。因此, 个体在活动中获得的满足感、幸福感较低,更容易产生消极、感情枯竭等负面因素。非个人定向高水平的人内在动机较差,缺乏人生规划和人生目标,对个体行为后果没有明确的要求,墨守成规,随波逐流,得过且过。

 

    1.5 目标内容理论

 

    目标内容理论是自我决定理论的最新发展,重点关注内在和外在目标之间的差异对个体行为动机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自我动机理论对三种基本心理需求的研究过程中逐渐开始探讨人类的生活目标与人类激情二者之间的关系,发现个体目标内容与其自身心理健康呈正相关。 Sheldon 与Kasser 等人的研究发现个体内在目标的实现能够明显地增强个体自身的幸福感,而个体外在目标的实现对其自身幸福感的影响甚微。因此,国外学者认为个体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获得不是取决于其有价值的目标追求是否成功,而是主要取决于目标本身。 相对于外在目标(如事业上的成功、知名度等),内在目标(如个人成长和谐的人际关系等)的实现更能满足个体的心理需求,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和增强自身的幸福感。因此,目标变量作为自我决定理论研究领域中的另一个重要变量,被合理地纳入自我决定理论的研究框架中,为自我决定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空间。

 

    2 自我决定理论的应用现状

 

    2.1 自我决定理论在管理领域中的应用

 

    自我决定理论最早主要应用在管理领域,研究的核心是: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管理者对员工个体的自主性支持对员工内在动机形成的影响、员工个体的自主性动机对工作绩效和组织承诺的影响、员工参加工作的自主性动机对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指数的影响等多个层面。

 

    大量实证研究都表明:员工内在动机形成的重要诱导因素是企业管理层对员工的自主性支持,因此可通过管理层的自主性支持激发员工的内在动机,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Chirkov 等人在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文化的研究进一步证实:当员工获得足够来自于企业管理层的自主性支持时,员工的三种基本心理需求: 自主性、胜任性和归属感能够得到极大程度上的满足,员工三大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就能够很好的激发员工工作时的内在动机。

 

    因此,企业可通过对管理层实施以自我决定理论为基础的有针对性培训,提高管理层工作中的自主性支持风格,驱动管理层对员工管理能够更好地实施自主性支持,从而激发员工以更大的自主性动机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形成了特有的企业文化,提升了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推动企业的更快更好的发展。与此同时,企业员工内在自主性动机的提升对于自身的工作绩效以及组织承诺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个体自主性动机的提升能够促进员工对企业认同度的提升,提高企业的凝聚力。研究表明:相对于被随时分配工作项目的个体,当员工自主选择工作项目时会表现以下特征:在工作中个体坚持的时间会更长,同时自身从工作中获得的满意度会更高。[18] 以自我决定理论为指导,国外等人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企业员工对发展导向、稳定导向和奖励导向这三种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的认知对其情感性和持续性承诺的影响,认为员工对这三种人力资源策略的认知程度越高,其对企业的情感和对工作投入的热情就会越高,并会为企业的长期持续性发展而努力。

 

    2.2 自我决定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近几年,自我决定理论被大量应用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体育训练等教育领域,探索自我动机激发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克服不良习惯,促进积极行为等方面所表现出的作用。

 

    第一,在教育领域中,自我决定理论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方面,学生内在动机与学习效果二者之间的关联。 大量实证研究的结果证实:学习内在动机较强的学生不论在学校还是在校外都表现出强烈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效率和效果明显优于受到外部控制来进行学习的学生。

 

    第二,外部环境对学生自主性支持与学习内在动机形成二者之间的关系。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老师对学生的自主性支持越高,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会变得越来越强,在学习中会更加积极主动,表现出的自信心越强,勇于独立探索,敢于接受挑战。因此,教师如果在教学中通过自身努力使外部的强制规范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部分,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形成,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业成绩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国内学者相关研究也表明:自主型激励风格的教师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生的内部动机形成,二者之间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

 

    第三,基于自我动机理论,教师自主性支持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探讨以及对学生内在动机形成的促进研究。实证研究表明:相对于控制性的教学风格,自主性支持激励的教学风格能更有效的提升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形成,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升,特别是当学生的内部目标与教师的自主激励性风格能够有效结合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会表现出更好的成绩。因此,国内外学者采用多元回归、因子分析、路径分析以及结构方程模型等多种统计方法探究影响教师教师自主性激励教学风格形成的作用机制。基于自我决定理论和大量的实证类研究以及统计学分析,研究者认为教师自主性激励风格的形成主要受三个方面的影响:(1)教师的教学策略,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采用的手段和措施,如规则管理、奖惩规定、选择权等;(2)教师对学生学习动机的理解,不同的理解方式将会决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何种教学方式;(3)教师的人际定向和人际交往技能,教师如何理解和定位自己与环境( 领导、同事、学生等)之间的互动关系,对待事物采用的观点、情感敏感度、说服等技能的应用。良好的人际定向和人际技能对促进教师自主性激励教学风格的形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上述研究只是停留在教师的外在行为表现,没有正确区分教师激励策略和激励风格二者之间的区别,而是简单的将二者混为一体,没有更加深入的探讨隐藏在行为之后的深层次原因,譬如:对学生采用同样的“价值说明”指导语,不同的教师会让学生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一种是学生能深刻地感觉和理解教师对自己的支持,二者之间是一种平等的互动协商关系;另一种却是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的控制,教师在夸夸其谈空洞的“大道理”。因此,同样的内容,教师本身的教育理念的差异将决定其采用的表现形式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在衡量教师是否是激励风格时不能单纯的依靠外在的行为指标进行判断,还应该考虑到教师内在因素。

 

    第四,教师激励风格培养。目前,虽然大量关于影响教师激励风格形成因素实证研究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但是国内外学者还是基于自我决定理论对教师激励教学风格进行培训。 Reeve 等人的实证研究表明: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培训,能够促进教师激励风格的形成。 教师在岗前培训时通过阅读操作手册了解如何进行自主性教学,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自主性风格,有利于其自身教学过程中激励风格的形成。在实施激励性教学风格培训的实证研究中,学者还发现教师在接受培训前的教学动机信仰、自主性归因定向和其教育、文化背景将直接影响到其激励性教学风格的学习、转变和形成。本来持有控制性倾向的教师,在转变过程中的难度远大于自主性归因定向的教师,其改变的程度取决于其自身对自主性教学概念的理解和接收程度。

 

    2.3 青少年体育锻炼动机与体育锻炼

 

    基于自我动机理论视角,国内外学者探讨动机与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自我内在动机越强的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时间都高于内在自我动机较差的孩子。因此,可通过个体内在动机的强弱程度预测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程度。项明强等人基于自我决定理论,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对青少年体育锻炼动机和参与体育锻炼行为进行抽样调查,结果表明:三种基本需求中,青少年个体自主需求较强,自主程度调节(认同调节和内在调节)程度越高,其的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积极性和时间就会越多;研究同时发现:在课堂上体育教师给予学生的自主性支持越多,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越高。 国外学者的研究也表明,当学生觉察到教练对自己锻炼给予更多自主性支持时,其参与体育锻炼的内在动机和认同动机越强,参与体育锻炼地主动性和积极性越高,坚持锻炼的持久性也会得到增强。Fortier 和Gaumond 等人的研究还表明,家庭环境中父母对孩子参与体育锻炼的自主支持性越高,孩子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兴趣都会得到很大提升。综述所述,在体育锻炼过程中,青少年获得的来自外界的自主支持性越高,其参加体育锻炼个体内在自主性动机越强。 而且研究还发现,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时,体育教师或者父母给其设定的目标差异也会影响其参与体育锻炼动机,内部目标(例如:健康)比外部目标更能激发孩子参与体育锻炼内在动机的形成。[

 

    2.4 自我决定理论在其他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除了上述研究领域,自我决定理论还被广泛的应用到其他领域的研究中,譬如:消费活动、公共活动、计算机游戏、远程教学、休闲体育等。 各个领域的研究所得到的结论基本趋于一致,即在各个领域从事的活动中,当个体获得自主性选择和积极性反馈越多时,其动机的内部化程度就会愈高,能够有效提升个体内在自主性动机,促进个体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去。

 

    3 自我决定理论的评述及展望

 

    自我决定理论作为一种新的认知动机理论,代表着动机研究理论的最新发展趋势,自诞生起就备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并开展了大量的研究。 第一,通过将个体自身需要和认知相结合的视角来观察、理解人类的行为,是自我决定理论的一大特点。从自我真实的视角审视、探讨个体的行为动机,不但特别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自我动机形成过程中的调节作用,而且也着重强调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对挖掘和促进个体潜能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因此,自我决定理论在关注个体内在情感、心理需求、发展动力的同时,又指出环境因素对人体行为的影响以及人体行为具有自我认知调节的能力,体现了自我在个体动机形成过程起到的主导地位以及环境因素的辅助功能,指明了未来动机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第二,三种基本心理需求的鉴别。基于大量实证研究,自我决定理论首次对个体最基本的三种心理需求(自主需求、能力需求和归属需求)的概念本质上进行明确的界定。 在此基础上,自我决定理论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个体的行为动机、幸福指数、生命质量以及人格等各种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解释和探讨,为更深入地理解人类个体行为动机的形成提供理论基石。第三,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类动机的形成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调整过程,即从外部调节到内在动机逐步形成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 自我决定理论从个体基本心理需求满足的视角探讨外部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化的条件,认为个体基本心理需求得到满足能够有效地促进外部动机内化,上述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弥补了动机理论的不足,丰富和促进动机理论的发展。第四,自我决定理论自诞生起,就被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进行实证研究,特别对在需要激发他人动机的社会工作者,如:教练、辅导员、管理者和教师等人而言,自我决定理论能更加有效地促进个体内在动机的形成。

 

    任何理论的提出、形成、发展和成熟都需要经历一个不断自我调整和完善的动态过程,作为一种新兴的动机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本身的局限性也决定了其发展过程需要不断地根据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自我调整,完善自身,使其理论体系更加完整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首先,在心理学研究中,动机概念的抽象化决定了难以对其进行明确具体的界定。自我决定理论认为推动个体行为形成的根本动因是由自我决定的,忽略了环境因素对动机形成的影响,作为社会群体组成的个体,个体的行为动机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反复过程,难以预见。其次,自我决定理论对个体的三种基本心理需求的概念和内涵做了相对具体详细的界定,并获得了大量的实证研究证实和支持,但三种基本心理需求的普适性、真实性和可靠性涵待深入研究探讨和证实。此外,根据个体行为差异,自我决定理论在动机研究领域中将外部动机区别划分为四类,并对其概念和区别做了详细的说明,以此为标准对个体行为调节形式达到的程度进行鉴别区分。但外部动机对自我调节内在机制的影响至今缺乏具有说服力的科学解释,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最后,自我决定理论的某些概念:自我决定、外部调节、认同调节、整合调节、内部调节等,对其内涵和区分没有明确的界定,尚需在理论层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