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中前行 在培训中提升
-——武进区南塘桥小学2017-2018学年度校本培训总结
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2017-2018学年度我校积极规划开展校本培训。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专家的引领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校本培训工作开展井然有序,下面我将把我校开展校本培训及校本教研活动的总体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目标明确,经费保障,健全组织机构。
我校高度重视校本培训工作,学校成立了以吕建伟校长任组长的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校本教育培训工作。成立了校本培训工作小组:校长吕建伟为校本培训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学校教师的培训工作,监督校本培训工作的开展。副校长陆静总体规划校本培训,制定工作计划,并领导各教研组长开展学科培训具体工作。副校长周建明负责师德培训、教师政治学习。教导主任杨莉萍负责教学常规实施情况。校办公室负责筹备校本培训讲座所需相关设施及材料,负责教师博客的管理工作,学分管理及申报汇总的工作,组织暑期师德培训工作。各教研组长主持开展本教研组集体备课活动,听评课活动,积极收集资料,按要求及时上传校本培训博客。各科室之间各司其职,协同合作,形成“齐抓共管”之局面。
学校不断加大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为校本培训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一方面,学校注重硬件资源建设,学校图书馆、阅览室藏书两万多本,其中教育类书籍一万八千多本,图书资料数量充足、分类比例相对合理;校园网上资源丰富,实现了资源共享。全体教职工人手一台高规格的多媒体电脑,并已初步实现了网上无纸办公。另一方面,学校加大外出培训经费投入,今年外出学习经费近两万元。
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提高培训质量。
为顾及教师自身特点,尊重教师个人意愿,我们不断探索有效的校本培训模式,归纳了一下,我校主要采用了“五结合”的校本培训模式。
1、个人学习与集中培训相结合。
教导处根据学期初制定的教师业务培训计划和教研计划,组织教师进行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学习。学期初,每位老师根据自己所教科目自学各科新课程标准,制定学习计划,有选择地阅读一些教改前沿的理论文章,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本学年还举行了微课制作的全员培训,集中培训后,教师进行独立钻研,制作课件,进行了微课比赛。此外,我们还组织进行了武进教育云办公平台的培训,消防知识讲座培训、“晓黑板”信息技术培训、录播室使用培训等,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提高了全体教师运用现代教育资源的能力。
2、校内培训与校外学习相结合。
为使培训更有针对性,学校虽然人手和资金都非常紧张,但还是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为教师创造各种学习机会。
本学年,学校先后安排四人赴扬州宝应参加“教海探航”颁奖活动暨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市、区级协作片开展的各学科教研活动我们也积极参与。学校努力让每位教师享有学习的机会,学习后让他们及时写好外出学习心得,参加区级以上听课活动的老师返校后还要在教研组或全校上一节“移植课”,或向全校教师作出学习汇报讲座,传达学习的精神实质,传递新信息、使广大教师了解新动态,做到“一人学习,全校受益。”
本学年,我校先后举办了六次“遥观教育集团名师大课堂”活动。吴湘蓉、陆静、冯程程、杨莉萍、梁黎丽、吴菊芬六位老师分别作了课堂教学展示和专题讲座。“名师大课堂”为塘小名师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有效地促进了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3、草根研究与专家引领相结合。
除专家引领外,我们也非常重视校内教师的自主性研究,利用备课组长、教研组长、课题组长以及学科负责人的资源进行组内的专题研究。抓好课题组与教研组、备课组活动的整合,强化“教师人人是研究者”“上课就是研究”的新理念,进行了一系列草根化的研究。如每学期开学初,教研组长都会对组内教师进行《南塘桥小学学科教学常规》的培训,德育处会对全体班主任进行《文明班级评选》以及《南塘桥小学学生一日常规》培训,本学期,各学科组还对新制定的《南塘桥小学课堂教学考核方案》以及《南塘桥小学课堂教学考核评价标准》进行了学习。结合学校课题《少教多学课型范例的研究》子课题组进行了多次研讨,语文子课题组包晓燕老师进行了有效预习策略的专题分享,陈黎老师进行了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的专题分享。教研组长朱艳还对全体语文老师进行了阅读分析技巧为主题的专题讲座。此外,各教研组还分两个学期对两册教材的重点进行了梳理。每月一次的学科沙龙和班主任沙龙为校内优秀教师提供了展示交流的平台,有利于草根化研究成果的辐射。
4、现场学习与网上交流相结合。
2010年,我校便建立了南塘桥小学教师博客,我们充分利用这一平台,让教师定期上传学习心得、教学反思、教学故事等,全体教师经常性地浏览、学习、评论,尤其是教研活动后,除现场观摩、评课外,上课教师还会把教案上传博客,听课老师进行网上评课,线下线上的研讨共同营造了浓厚的研讨氛围。
5、传统培训与特色培训相结合。
除传统培训外,我们努力在培训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创新。
(1)校园特色项目培训形成序列。
风筝和书法是我校的传统特色项目,我们把校本培训和学校特色相结合,形成了从特色项目骨干教师培训到全员培训的培训模式,培训内容形成序列。我们派美术老师杨建东和陈丹向风筝老人许兴南学习风筝制作的技能,然后进行每学期一次的教师培训,普及风筝知识。我们邀请了书法家章哲成对书法教师刘霁红以及部分青年教师进行定期培训,作业指导等,营造了学校特色氛围。
(2)校本课程开发促学生长足发展
学校以特色建设为抓手,在校本课程开发和课程资源整合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我校积极构建、开发适合学生发展的特色校本课程,在已有的《飞翔的艺术——风筝文化与研究》这一课程基础上又开发并编写了《魅力排球》、《耕心种德》、《耕读书韵》、《耕读传家》四套校本教材,内容涉及德育、书法、经典诵读、体育几方面,并全部进入课堂。学期结束,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了考核,辅导老师将学生的优秀作品收集成册,出版了《刀尖上的艺术》、《玩偶一家》、《梦想秀》等作品专刊,并出版了《七彩梦》作文专刊,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风采、施展才华的舞台,促进学生更加健康、和谐地发展。学校还先后开展了校园科技节、读书节、体育节、艺术节等活动,积极开展小记者活动,在学生特长培养、素质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3)新教师成长团建设成效显著。
2014年开始,我校组建了五年内新教师梦想成长团,每年分配的新教师都会加入成长团,学校为他们“压担子,搭台子”,一学年来,通过学科素养考试、教育理论考试、书法练习和现场书法比赛、即兴演讲比赛、现场备课比赛、教学评优课等一系列基本功比赛以及读书沙龙活动,促进了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每年暑假进行为期几天的新教师上岗培训,从学校文化理念的解读到班级管理的技巧,到教学常规及各类规章制度的学习,让新教师尽快适应自己的岗位。我们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内资源,为新教师聘请合适的校内教师做师傅,规定了师徒互相听课学习的数量和形式,尤其规定刚工作的新教师听一堂课、上一堂课,少走弯路,确保新教师们第一年就能立足岗位,第二年就能在专业上得到提升,第三年就能基本成熟。
三、加强管理,完善考核,增强培训实效。
为了使校本培训更有实效,学校建立完善了考核制度,每学年初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师专业发展工作计划》和《校本培训工作计划》,并以此为纲扎实地开展各项工作,并在学期末及时总结学校校本培训工作的开展情况。
每次校内培训活动,活动负责人都对参加情况进行记录,教师参加培训活动的情况直接列入当月的专任教师月考核中,每月有专人评选教师博客精华帖,期末进行“博客之星”“课题研究积极分子”“成长团魅力教师” 优秀教研组、备课组评选,评选结果直接列入教师绩效考核,并作为评优评先的依据之一。这样,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确保了校本培训工作的长效运行。
四、主要成效
在这一年的校本培训实践中,我校不懈努力,积极探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理清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有力地促进了校本培训工作的健康发展,收到明显成效。
本学年,杨莉萍被评为武进区第七批骨干教师。张琪封银萍参加集团骨干教师的评比,获得遥小教育集团镇骨干教师称号。王钰老师获得武进区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二等奖。
杨莉萍、刘霁红、刘霁红、冯程程、袁文明、张琪等老师的十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或获奖;陆静、吴霄锋、吴菊芬老师的7个课件和微课获区一二三等奖;陆静、朱艳、周艳琴辅导的五彩杯小课题分别获一二等奖和特等奖;赵玉凤、朱黎叶、王钰辅导的活动获武进区优秀团队观摩活动一二等奖;陆静、朱艳辅导的研究性学习获区一二等奖。
我们深感校本培训工作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源动力,更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我们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创新,加大管理力度,走出一条更为行之有效的研训之路,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