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塘小之家>>工作安排
2013秋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发布时间:2013-09-0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佚名

武进区南塘桥小学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走入生活,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增长科普知识,增强社会交际能力、实践能力及合作精神。  

2、使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感受学科的魅力,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  

3、使学生通过活动,提高动手、动脑、动口能力,从而开发与创造潜能,培养创新精神。  

二、活动理念:  

1、到自然中学自然:自然本身就是一本活教材,只有学生走出教室,才能真正体验学习的快乐并健康成长。  

2、到社会中学社会:社会是大舞台,只有把学生领入社会,才能真正学以致用,使知识与能力得到拓宽、发展与延展升华。  

3、在实践中学实践:实践是知识教育与技能教育高效融合的关键,是课程成功实施的重心。  

4、在生活中学生活:生活能力是生存之本,是学习之源,它直接关联学生的终身发展,因而意义深远。  

5、在研究中学研究:研究是学习的最主要策略之一,因而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它直接着眼于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是不可忽视的发展目标。  

三、内容规划:  

主要围绕三条线索开展活动:  

1、学生和自然的关系;  

2、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3、学生和自我的关系。  

涉及范围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四、实施策略:  

1、宏扬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强调亲历实践,深度探究因而是一个促进学生内在生命充分发展的课程。所以整体活动应让学生作为主体全身心的参加活动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向建构进而体验到参与成功带来得满足,实现主动发展。  

2、营造氛围:结合我校所处的人文与自然资源,创设良好的活动氛围,实现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全息对话,让学生体验活动乐趣,实现自身价值,完善健康人格。  

3、加强合作:认识和交往是共生的,学生的学习本质是一种社会性建构活动过程。通过活动使学生能力得到锻炼、合作精神得到培养,参与合作及竞争意识得到增强,保障所有学生都在自由的空间中得到充分发展。  

4、努力创造:活动是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的过程,因而,以活动为基础,构筑开放互动自主的过程,让学生全程参与,全身心投入,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  

5、注重实效。本学期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重点为采访。各项目指导老师要明确自己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指导任务。尤其要指导学生如何设计采访稿,采访时的注意事项,采访时应收集哪些材料,如何撰写采访报告。  

五、工作重点  

1、理念入脑:开展学习培训活动,使教师能深刻认识并透彻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目标、特点及性质,明确任务,明晰本课程的特殊地位及作用,以保障课程的顺利开展。  

2、课程整合:加强各学科之间以及各学科与社会发展与学生生活的整合,重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专题研究,促进学生的协调发慌。  

3、资源开展: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今天已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因为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应性程度决定着程度目标的实施范围和水平。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特别强调对图书馆、乡土、社区尤其是网络资源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动态应用,以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和局限,最大可能的为学习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六、课程内容框架    

上学期,各班围绕“家乡的特色小吃”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四、五、六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老师精心策划,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去,在校内掀起了研究家乡美食的热潮。本学期,学校不统一安排长线活动主题,由各年级组各班自己根据年级、班级实际、利用现有资源开展长线活动,活动必须安排学生体验采访的一系列过程。各年级组负责人根据学校计划制定出年级计划,任课教师根据学校计划和年级计划,明确本学期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和基本思路,进而认真制订好“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开展活动。    

另外,短线活动内容可以从学生与自我、学生与他人,从学科与学科的整合、延伸处等等生成相关的主题;也可根据《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师个人特长等选择部分主题。    

各年级组负责人:  

三年级  包晓燕       

四年级  唐玉善  

五年级  蒋银慧  

六年级  朱艳  

友情提醒:年级组负责人与913日前制定好年级计划,其他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根据年级计划于916前制定好班级计划,保存至“教导处1——综合实践活动三级计划共享文件夹内。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南塘桥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遥观塘桥街   联系电话:0519-88701442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203号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