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活力教师>>教师风采
赋予孩子一双“生活的眼睛”
发布时间:2011-06-2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冯程程

          每个小学生都会学习数学这门课,但在许多人印象里,数学却似乎是数学家们搞科学研究用的,对普通人来说则显得有些高深甚至遥不可及。于是,数学一度几乎成了枯燥乏味的代名词。   

事实上,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只是那些对生活还一知半解的学生们,他们自发感受到的数学对于生活的意义,仍然是朦胧的、肤浅的,甚至是无意识的。所以数学教学,尤其是低年级数学教学,就是要把生活情境引入课堂,赋予孩子们一双“生活的眼睛”,让他们感到“数学有趣”、“数学有理”、“数学有用”。当学生们把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生活现象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当他们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观察生活、熟悉世界,并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时候,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就会变得越来越近,数学的面纱就会被揭开,它不再神秘,不再深不可测。正如荷兰数学家、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的那样:数学教学就是要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因为,离开生活的数学是一片没有魅力的“死海”!   

一、课堂中向生活开放   

如何让学生们主动地用“生活的眼睛”去寻找“身边的数学”?小学数学课堂首先要大胆地向生活开放。虽然每个学生的手头都发有精心编辑的教材,但它是面向大众的,即便最新的版本,所选用的题材也不一定完全符合我们所教的学生个体。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不拘一格,选取最贴近孩子们生活的题材,比如熟悉的景与物、人和事、学习与生活的实际等等,让他们真真切切地体会身边时时刻刻正在发生着的“数学”点滴,从而经历一个从生活到数学再到生活的过程。 在三年级的《千克的认识》数学课堂上,可以用学生课间玩耍时的游戏作为开场白:  

师:同学们,如果我们要进行一个背人跑的游戏,你愿意背×××(较胖的同学),还是背×××(较瘦的同学)?大家为什么都想背×××(较瘦的同学)呢?  

小结:×××同学又高又胖,他比较重。×××又瘦又小,他比较轻。大家都愿意背轻的,这样跑起来比较省劲,才能跑得快。  

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会发现,现行数学课本上的大多数内容简洁明了,相对而言比较严肃,离着小学生的生活有点远。所以不妨在例题基础上再作些“生活型加工”,想方设法把供讨论、思考的学习材料转化成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常识性知识和经验,从而拉近两者间的距离。   

还是以一年级的学生为例,在教学中有一部分知识是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选择标准来分类。其实这种事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只是很多学生不会想到这就是数学。在课堂教学中,我特地预备了樱桃、白菜、西红柿、苹果、辣椒、桔子、扁豆、草莓等,让大家想怎么分就怎么分。这些东西学生们没有不熟悉的,他们的脑子就像一下子被激活了似的,讨论起来你争我抢,答案也是五花八门。有的说:“分两种,樱桃、苹果、桔子和草莓是水果,西红柿、白菜、辣椒、扁豆是蔬菜。”有的说:“按颜色分,樱桃、苹果、西红柿和草莓都是红的,剩下的是另一类。”还有的说:“我把它们分两种,一个是我喜欢吃的,像樱桃和草莓,还有一类是我都不喜欢吃。”……在感受童言天真的同时,我更深地体会到分类这种数学思想是如此朴实地贴近学生,而学生们已有的生活经验真的是数学教学的宝贵财富,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们也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就生活在数学的世界里。  

二、兴趣爱好是启 蒙 老师  

对小学生来说,爱好是入门的老师。有爱好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聚精会神、积极思考,所学的知识把握得迅速而牢固,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抓住能让学生产生爱好、带着他们跑40分钟的“火车头”。我曾经听过一节小学六年级有关《百分数的意义》的公开课,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堂课就是让同学们在真实的情境中,体会百分数的意义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引人注目的是讲课教师拿出的事先策划好的话题题目。  

师:“五一”长假,许多商家利用这个销售旺季,纷纷打出各种促销的广告来吸引顾客。老师特别留意了一台同样品牌,同样规格的彩电,在“五星家电”标着九折优惠的招牌,而在新开张的“永乐家电”标着八折大酬宾。你说我应上哪家店去买?  

预案一:上打八折的店去买。师:打八折是什么意思? 屏幕显示:现价是原价的80﹪。  

预案二:上打九折的店去买。师:打九折是什么意思? 屏幕显示:现价是原价的90﹪。  

师:关键还要看什么?  

生:原价——即两家店的原价不一样,然后再作决定。  

屏幕显示:在 “五星电器”标价是3500元,而在新开张的“永乐家电”标着4000元。现在请你们都过 计算为 老师做最后的决定,好吗?  

这个话题一个是和经济有关,同学们都十分感爱好,所以现场的学习讨论气氛就非常热烈,而且大家在学习内容之外还说了许多对这两个题目的更深的熟悉,有的说,其实在“苏宁电器”会更便宜,因为它打的是七折,建议老师可以去那再看看。原本一堂单一的数学课,结果被孩子们用一双双“生活的眼睛”变成了一个生动活泼的研讨会,自然大家也把有关百分数的意义及其运用学在了自己的脑子里。   

用感爱好的生活话题来体会分数,实质上就是在课堂上擦亮学生们那双“生活的眼睛”,关注分数所对应的大千世界中的事物、现象、常识,同时调动他们的聪明,对实际生活中的分数进行理解、分析、展开丰富的联想。这样,潜移默化地“传授”学生应用数学的方法、调查研究的方法,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真实性,这样,数学的课堂数学就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   

三、鼓励学生善用“生活的眼睛”   

生活是多样的。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有300名学生就会有300种不同的爱好。”所以在课堂上,学生们那一双双“生活的眼睛”所看到的事物也是多样的,他们的思维方向、思维结果不一定会顺应教师的教学预设。那么我们的教学是执行预设的教案,还是开发课堂生成的资源呢?  

多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设计的思路进行教学,在课堂上一旦遭遇“节外生枝”,便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拉到自己拟定的教学思路上。现在,我们知道了不能这样做。教师必须把学生看作具有独立个性的人,而没有个性的教学,就无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没有个性,也就没有创新。”教师必须坚持教学目的、课程、方法、教学组织等的多样化、灵活化、个别化;有效的实施因材施教,发掘每个学生的特点、优点、闪光点,为每个学生的发展都提供有利条件。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要鼓励学生参照生活的经历大胆地提出新设想,并且对自己的设想和主张阐述理由,作出验证。有这样一道有关三年级除法的数学题:三(3)班一共45个学生去公园游玩,要乘游艇到对岸去,每条游艇只能坐4人,问题是11条游艇够不够?有的学生就利用学习的除法知识解决这个问题,把45÷4=11(条)……1(人)。但有的学生却用乘法来做,11×4=44(人),因为4445,所以不够,这种不苟同于定向思维的解答从现实生活出发,并能够对自己的想法充分阐明理由,教师就要予以肯定和赞扬。数学的严密性是它的特点之一,但是严密性不是绝对的,假如刻意地要求学生“循规蹈矩”,那么就不可能有生动活泼的思想,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就会受到抑制。对于这种在别人看不到的问题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种创造性思维的闪现,教师要加倍珍惜和爱护。课堂教学还要鼓励学生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等定势,培养学生不拘于教材、教师,批判地接受事物的创造个性。我曾经碰到过这样一个学生,有一次在课堂练习时我出了这样一道题:一辆汽车在普通公路上行驶,每小时行 45千米 ,从甲城到乙城要行8小时。假如改从高速公路上行驶,每小时行 120千米 ,只需几小时?题一出来,小扬就举起了手,他说:“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不可能是同一条路,那么路程一定相等吗?”这时作为教师应当及时肯定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善于质疑的精神,并且发动大家讨论,经过一番思考形成了统一的熟悉,就是把这道题的条件之一改为同一条公路的慢车道和快车道就好了。可见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就不能违反现实生活,不能单为解题而解题,应该符合现实生活。   

四、课堂作业延伸生活的每个角落   

学生经常把课堂上的作业视为负担,这与作业缺少情趣、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忽视活学活用有关。而数学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它的这一性质给其课堂作业的设计提供了广阔空间。一方面能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另外也可以帮助他们建构知识体系的系统性、综合性,形成知识的网络系统。数学课堂作业还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提高整体素质,培养综合思考的能力。如五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圆的有关知识,就可以运用这些知识帮助解决一些生活的实际问题。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材料:卷尺,绳,树枝,石灰。让学生在操场上画一个半径是 8 的圆,让学生交流。让学生学会在众多的条件、信息中选出需要来解决的问题,提高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比如在学习了《年、月、日》课后,就可以请同学根据课上学到的知识,做一个你需要的年历。学生在这样的经历活动中,要观察、测量、绘图、检查,此时,他们所学的知识得到了运用,丰富的情感得到了体验,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社会性的发展。  

另外,在课堂上还可以布置一些探究性作业,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系列学习内容后,可以围绕学习中心,从内容、认知、技能、数学思想、思考方法等方面引导学生整理“探究课题”。如分数的意义部分,“分数与小数的联系”,我们经常会用找对应关系的方法解决某些数学问题,你能说说吗?学生能从分数应用题,按比例应用题,正、反比例应用题,甚至加减法、乘除法关系等方面体现数学类比的思维。又如,转化的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阶段的教材中多有体现,让学生有目的的归纳、总结,并能在实际问题中灵活应用,这不正是一个课题研究吗?稍加整理,便是一篇出色的数学小论文了。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总之,培养和塑造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方法有很多,归结到实践中就是需要教师从每一节课做起,真正地给学生一双“生活中眼睛”,让他们能在教师和他们自己设计的生活情境中,通过逐步自主的“做”和“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只有教师有创造力,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只有在布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才能摩擦出聪明的火花,结出创造之果。在全面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数学课堂教学要“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做“敢探未发明的新理”的“第一流的教育家”。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南塘桥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遥观塘桥街   联系电话:0519-88701442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203号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