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着一枚海绵的状态
-- 阅《一盏一盏的灯》小榷
承载着许多年的记忆,一幕幕的瞬间点亮,翻开了陈旧的篇章,在这味《一盏一盏的灯》调料的下,“味蕾”迅速绽放!
与以往学校分发的“精神食粮”不一的事,这则书是以篇章式的一个个小故事拼接而成。正如本书主编吴非所言“在各种赞美教师作用的比喻中,我比较能接受的是‘灯’”。
这位调料中各种味道的小故事有90多篇:美丽的味道里,用心聆听的“我想听你把话说完”,在“毽子翻飞处”里感受这份爱的双向流动,因势利导的智慧让“窗帘钩成了精”;为了人的味道里,“每个儿童都是珍贵的唯一”的因材施教,“我在课上说的闲话”中揭开学生的千千心结;更有第三种味道里记忆犹新的“15年前在大连的那一课”,教师这个特殊职业身份也是要“做个什么样的管理者”。众味道之中,我更偏独第三味。我们这盏灯并不是为了把别人照亮而存在,作为教师,我们先把自己照亮。
和陈日亮 老师在“我一直不停地学”里说的一样,“是什么饭,精什么活”。固有“活到老,学到老”之说,作为老师的自己,更应该让自己如一块海绵,时刻都在让浑身每一个细孔在吸收着无止境的“营养”。
一字字的连接,一行行的阅览,一页页的翻阅,这则不算短小又不冗长的故事,却投射出来的是我的故事,而笔者的建议更是我要吸收的法宝。读书,是汲取养分最常用,也是最广泛的途径。和笔者一样,我看的书也很杂,大至时政信息,小至一个细小的词汇。可能是无意识映入眼帘的一个细小字幕,亦或许是有意识在白底下记住的一段黑色文字。相对逛街之类打发时间,我更乐意在一盏清茶的芬香旁,摊开一本书度过半日。
对于笔者在文字中所提到的动笔,我可能少了些。动笔的记录,的确是对哦稍纵即逝的捕捉。虽有每周的博客记录,每月的业务笔记摘录,可对于一枚 一直处于大海氛围中的海绵来说,还是不足够的。可以是某人不经意的一句话,觉得很在理,可以值得借鉴,也可以动动笔记在随手的笔记本上。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另有一则是“说话的艺术”。也许会有人会质疑在语文课上,说话更重要,在其他课程中哪需要那么多语言?呵呵,对于其他学科的教学语言我只是个外行,但在自己真正走上三尺讲台,开始音乐教学课堂时,总会冥想。音乐课呀,不能过多啰嗦的语言,否则就成了语文课,失去了原本的课程性质。但是语言略少,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不会那么深刻。所以,语言艺术的渗透教学,的的确确是门需要功夫的学问。还想着在备课时,因为一句过渡语就得花上心思纠结好久,虽然前期准备的过程很头疼,但是课复一课,也并不觉得那么恼人。
虽然 陈 老师只是列举了他的三点,但是对于身处这片浩瀚的海域的自己来说,只是一枚小小的海绵。正因为体积的渺小,身上细孔的繁多,随着热胀冷缩的外界温度,更需要汲取更多的成长养分,不断扩大,延伸,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