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与教育》读后感
捧起《玫瑰与教育》一书,刚翻自序几页就发现作者 窦桂梅 老师写的就像是我的心声。有时候读一本书,可能是自己的思维具有瞬间跳跃型而缺乏逻辑型,脑子里联想到的比写出的快。如果说一边看书一边写,那么每天所得的感悟也不尽相同,容易东拉一句,西扯一句,所以大多时候读完书也写不出什么质量很高的文章来。
关于《玫瑰与教育》这本书,它不是一本教育论著,而是一本 窦 老师的精华反思。没有很华丽的词藻,也没有令人难以理解的理论观点,非常地贴近一线教师的心灵。 窦 老师通过一个个小篇幅故事形式讲述自己的见闻和所思所得所悟,主要是由听课后的反思、培训感悟、还有自我专业成长经历剖析、与朋友之间交往中反映出来的家教思考、日本教育、诸多的读后感、对于现行教育制度的思考等等内容组成。文中我发现 窦 老师非常有爱,在向我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尤其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行”、“清兮浊兮沧浪水”、“玫瑰与教育”、“受教的,其实是我”等心得感悟,在我的脑子里出现了 窦 老师每天忙碌和快乐的身影。 窦 老师不仅是一位出色的人民教师,在书中, 窦 老师也从作为家长的角度描写了自己对现行教育制度的看法和思考,让我又看到了一个睿智、聪慧的妈妈形象。 窦 老师不止一次地透漏出对于现行教育制度的不满意但又无奈的局面,引用清华大学美院 陈丹青 教授的话说:“现行人文艺术教育体制虽然便于管理,但与‘人’、与‘文化’处处发生尖锐深刻的冲突。我不相信现行考试制度,不相信教学大纲,不相信目前的排课方式,不相信学生的品质能以‘课时’与‘学分’计算,但我不得不服从规定。今天的学生是考试的连体儿,既想挣脱对方,又必须与对方同呼吸。”作为教师,为了学生能够考出好成绩,我们往往会自然而然地给孩子们灌输知识,布置大量作业,提出很多的要求。但作为家长,我发现我自己也同 窦 老师一样,不希望给自己的孩子过多的压力,我喜欢顺其自然。正因为从小带到大,所以我们对自己孩子非常了解,熟悉他的各方面能力、承受力、自控力、自觉性、智商、情商、体能等等,所以我希望他健康快乐成长,不过多地学习超乎他能力范围内的知识或技能。可能正是由于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期望不同,才造成今天社会对于教师的不满和不够尊重,或者说对教师“阳奉阴违”的现象。我也经常问自己:“要做一个怎样的老师呢?作为班主任,跟他们一起疯、玩,让他们喜欢我?跟他们严肃正经,纪律约束?”我发现自己有时也是双面性的,有时也是在一定情境或场景里再做取舍的。
在“做一个有专业尊严的教师”一文中, 窦 老师还提到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培养自身和孩子们的阅读习惯。这里也拿 窦 老师的一句话来勉励自己:“读书、实践、思考,永远不恨其晚,即使晚了,也比不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