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耳闻过日本教育家佐藤学的大名,这次有幸拜读了他的著作《 静悄悄的革命 》,我是逐字逐句、认认真真地拜读此作的。读完此书,我的感受颇多。被佐藤学先生作为一名教育专家几十年一直致力于到课堂第一线去发现问题的研究态度所感动;被日本教师们的敬业精神及他们认真朴实、讲究实效的教研活动和教学实践所吸引;被书中深入浅出阐述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所启迪;被作者对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的直接批判所震动。读过此书,脑子里有了些许新的想法,这些想法与先前一些贯有的想法有了矛盾和冲突,我想这也是一种共鸣吧。
《静悄悄的革命 》一书中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具体实例,也向我们阐明这样一种观念:那就是教育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浮夸,教育需要教育工作者有严谨的态度和扎实的作风。拜读完此书,我认为至少应有如下两个方面值得我重新去思考 :
首先,要改变教学中的形式主义。如 “手势”教学,教师往往在教学中让学生用游戏里常用的“对”或“错”的手势来表达意见,老师往往对于某个学生给出的答案要求全班学生整齐地告知“对”或“错”以检验学生对该内容掌握的程度。要知道每位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对每个问题的思考也是不同的,对于某个问题的判断不能简单地以“对”或 “错 ”来表达,也就是说应允许有其它的想法或答案。“手势”教学里更大的问题是: 应用此方法的教师似乎有一个牢固的信念,认为思考或意见都应该清楚、明确地表达出来,而对于那些踌躇不定的、没有把握的发言往往不重视,被认为是没有价值的。其实学生在认识和表现事物的同时,其不确定的思考或表现与那些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一切创造性行为都是发自不确定的语言,探索地进行着的行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摆脱原来的那些形式主义,根据学生个体不同的特点,允许进度慢一点,允许学生发言模糊一点。教师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比如公开课,总是会挑学生素质较好的班级,展现一种和谐的状态,听学生说你想要听到的答案。其实,在我们的课堂中,也何尝不是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班级学生们研究问题或是讨论问题看似非常热闹,而实际上“学生学习的内容杂乱、学习的质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浅薄与贫乏,收不到最佳效果”。文中提出学生要学会相互倾听,教师更应该善于倾听,教师倾听学生的发言,犹如是在“与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悦的”,由此可见倾听的确非常重要。所以说学生要学会相互倾听,教师更要学会倾听,特别是面对表达不畅的学生发言,教师更应该耐心地倾听,不但要去倾听学生发言的内容,更要懂得倾听学生的心情与想法。所以,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不能为了自己的教学进度而忽视某些学生的发言,以至未能与他们的想法产生共鸣。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课堂上的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
其次,要改变原有的教研活动和评课方式。教研组活动这一形式在我国由来已久 , 沿袭至今已成为一种形式,有时只是为了活动而活动。传统的教研活动往往是针对某一问题 大家谈体会,所以通常是无关痛痒的。又如某位教师要上公开课,教导处往往要求教研组共同探讨如何上好这节课。那么,这样的教学研究往往都是围绕教材的研究、授课过程的研究以及提问指导的研究展开的。其实,应该把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教师的态度作为讨论的中心问题。对于教材内容和授课结构的研究应该从课堂上每位学生的学习实况和教师的对应这两 者间的联系出发来进行讨论。由此,评课的方式也要随之改变,正如顾冷沉先生所说,评课不应成为老师的压力,而应成为老师成长的起点。评课的目的绝对不是对授课教师的评头论足,也不是对授课情况的好坏进行评价,因为对上课好坏的议论只会彼此伤害。评课所研讨的焦点应针对授课中的 “困难”和“乐趣”所在,大家共同来分享,以达到教研目的和评课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