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活力教师>>教海采撷
愿为一盏灯
发布时间:2013-12-1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陆静

愿为一盏灯  

——读《一盏一盏的灯》有感  

武进区南塘桥小学  陆静  

当一名学生毕业后,把学校交给他的知识全忘掉,剩下的才是教育。  

——摘自《一盏一盏的灯》  

   

在对老师的众多比喻中,最喜爱的便是灯,这源于中学时代冰心写的那篇《小桔灯》,文中的那盏桔灯虽然暗淡,却给了作者镇定、勇敢、乐观……让她感觉眼前无限光明!  

因此,当拿到吴非老师的这本《一盏一盏的灯》时便感觉特别亲切,跟以往的教育理论书相比,有一种读的欲望。以至于,带孩子去参加作文竞赛时,在校园的亭子里静静地阅读;出差时也带着,回到旅馆后读一会儿;晚上放在枕边,睡前看上几个故事……那一个个朴实无华却充满启发的小故事吸引了我:  

《不一样的“阿慢”》启示我们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切不可拔苗助长。  

《窗帘钩成了精》告诉我们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因势利导,不能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  

《开在角落的花》则告诫我们教育的价值是对生命的尊重!  

……  

这六十多个故事像一盏盏灯,温暖着我的心灵,净化着我的灵魂,升华着我的师德……  

在众多的故事中,保志明老师的《这些,就是教育》一文中独特的见解尤其令我眼前一亮:一个化学教得非常棒的老师谈到自己的学生在回忆自己时说到的令他惊讶的事——他居然完全不记得老师曾经教的化学知识,唯一记得且受用至今的竟然是偶尔的一件小事中这位化学老师教给他们的“绅士风度”。是啊,我们的学生毕业后,记住的可能不是知识,更不是分数。学生是人,他到学校里来,不只是学习的,也是来生活的。老师和学生记住的,都是学校生活的点点滴滴,是那些美丽的故事。

基础教育,到底应该教会学生什么?这是我们每一个老师都必须思考的课题。

交流一年回到学校刚接了一个新班,就有同事善意地告诉我,这班学生很笨的。也没在意,因为之前也对他们的情况做了些了解,虽然是比别的班是差些,但毕竟原来的语文老师是新教师,心想:或许是新教师缺乏经验所致。可才上课几天,就有任课老师陆续向我反映他们的情况了。思品老师说:“思品课上没有人举手的,照着黑板上的内容抄下来要有大部分同学抄错的。”数学老师说:“两个班同样讲的,另一个班只有十几个错,我们班只能十几个对。”英语老师说:“人家班差的学生一点就通了,我们班中等偏上的学生说了还是不明白,哎!和其他两个班差距太大了。”  

怎么办?我知道导致这样的差距除了基础本身差之外,学生的习惯也很成问题,孩子们不爱讲话,不爱思考,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可能是长期被扣以“笨”“差”的帽子,他们变得特别缺乏自信,最爱的动作便是摇头,当问道:“你们知道吗?”“你们会吗?”此类的话时,孩子们的第一反应便是不假思索地摇头:“不知道。”“不会”。  

改变应该从确立自信开始!作为语文老师,我要从语文上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于是,一边从习惯入手,对他们严格要求,养成良好的作业、学习习惯,一边给他们每个人定目标,告诉他们,我们虽然暂时落后,但我们不和人家比,我们和自己比,通过努力获得进步便给予奖励。告诉他们,老师评价一个学生不看成绩,看的是态度,只要尽力了,就对得起老师对得起家长!  

第一次上公开课,望着身后几十个听课的陌生老师,孩子们一个个都被吓坏了,坐着一动不敢动,说话也不敢说了,孩子们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但上完课,我告诉他们:“你们的表现比开学时好多了,虽然可能没有人家班好,但咱们和自己比!”  

不久后的期中考试,我们班又是三个班中最差,这在预想中,但是差距已明显缩小。我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孩子们:“虽然还是最后,但只差那么一点了,只要再加把劲,我们就能赶上了。咱们和自己比!”  

转折点是那次语文阅读竞赛。  

那是一次很平常的比赛,但对于孩子们来说却是不同寻常的,因为通过大家的努力,经过充分的准备,这么长时间来,他们第一次超过了平行班,成了年级第一!记得当时正好教《说勤奋》一课。文中,华罗庚那“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的名言成了孩子们成功的最好注释!清晰地记得,试卷上,小馨用“终于”造的句子:“经过我们全班同学的努力,我们终于超过了1班和2班!”虽然这只是一次学校的比赛,但我知道对于孩子们来说意义远不是“第一”这么简单。  

以后的每一次比赛,无论教导处的事情有多忙,我都要认真对待,因为我知道:不是我有多在乎,而是孩子们有多在乎。每一次小小的成功都是孩子们建立自信的契机。事实上我也发现,在一次次对自身的超越中,孩子们的自信心在不断增强。孩子们眼里的目光不一样了,那是一种希望的目光。看到这种目光,我比取得任何成绩获得任何奖项都更加欣慰。  

基础教育,到底应该教会学生什么?  

我想:我已经找到了答案。我要给予孩子的不仅仅是知识、方法、能力,还应该是——希望、信心、信念、良好的品行……  

希望这些能成为他们漫漫人生路上的一盏盏灯——哪怕不是那么明亮。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南塘桥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遥观塘桥街   联系电话:0519-88701442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203号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