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说:"一般来说,善于倾听学生的说话就是一门了不起的教育艺术。"但是在我们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有这样一种现象,在课堂交流中,学生的话只讲一半,教师就武断地认为学生的思路是错的,这种粗暴打断学生的发言,轻易给学生答案作评判的做法,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其实,很多时候,让学生把话说完,才能畅开师生交流的大门,顺利走进学生的心灵,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不拖堂,应该成为教师的好习惯。这也是我的宗旨。但当一个孩子正在努力组织语言、想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的时候,下课的铃声响了,教师该怎么办?是立刻打断孩子的发言,结束这节课的内容,还是坚持让孩子将要说的话说完?《我想听你把话说完》的作者黄雅芸老师就遇到了这样一个难题,而且还是在一次明确规定拖堂就扣分的大奖赛的课堂上。她坚定地选择了后者,继续给这个孩子一分钟的时间,鼓励他把话说完整。黄老师坚信,只有今天让孩子慢慢地把话说完整,将来他的发言才会准确简练、既精彩又睿智。和是否获奖相比,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信心更加重要。如果我们的教师都能像文中作者描述的那位教师一样,呵护我们孩子柔弱的自信,把孩子放在第一位,教育或许会简单很多。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如果你驾驶的飞机在大海上空飞行时,你突然发现你飞机油箱里的燃料不多了,不能飞到任何一个机场了,你打算怎么办?”
这小男孩思考了几分钟,之后回答说:“我会要所有的乘客系好安全带,然后我就带着降落伞跳出去……”
听到这句话后观众们都哈哈大笑起来,这时,主持人问他:“你为什么要一个人跳出飞机?”
“杰克回答说:“我要马上去找燃料;找到燃料后我要回来。”
要‘听’懂对方说话的真正意思,就必须让对方把话说完。让对方把话说完,知道吗?让对方把话说完,不仅能完整地听懂对方的意思,而且也是对对方的尊重,表现你的涵养。作为教师,多听一分钟,自信会多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