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亲子关系辅导方案
发布时间:2011-06-0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佚名

亲子关系辅导方案  

一、小学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  

亲子关系小学生社会联系中出现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一种人际关系,与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相比,它也更具稳定性。从心理意义和社会资源两方面来看,亲子关系是一种不对称的相互作用关系。关于亲子关系小学生心理发展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亲子关系小学生人格有一定的影响  

家长对待子女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发展,父母的教养态度直接影响到子女的人格发展。父母良好的教养态度可以使小学生向着积极主动、友好稳定的方向发展。有研究表明,如果母亲采取合理的、民主宽大的态度对待子女,孩子就会富有积极性、态度友好且情绪稳定。相反,如果母亲采取粗暴的、支配的、压迫的态度对待子女,孩子则适应能力较差,依赖性强,富有反抗性等。  

(二)亲子关系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有一定的影响  

影响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很多,诸如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个体差异、家庭因素,其中家庭因素具有特殊的意义。国外的一些心理卫生学家经过研究认为,家庭教育方式对保持和巩固心理健康有最为直接的关系,因为它能积极影响儿童的性格和个性。不正确的家教方式而引起的一些个性品质,如容易激动、情绪不稳定、内倾性格等,往往会导致病态的个性和神经官能症,而这也正是引起许多其他神经或心理障碍的基本原因。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起着很大作用。  

(三)亲子关系小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小学生的学习成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个体的能力差异、个体的知识结构、学生的学习动机、学校的师资水平、学校的教具设备、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结构,等等。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和父母的文化程度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研究表明,和睦家庭的孩子的学习成绩要显著好于家庭气氛紧张的孩子。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小学生感到轻松愉快,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小学生的归属感、安全感和幸福感能够在家庭中得到满足,从而对父母更亲近,小学生产生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内部学习动机,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而粗暴专制的家庭氛围使小学生感到压抑和约束,往往形成郁郁寡欢、喜怒无常、孤僻的性格,不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  

二、小学亲子关系的发展特点  

亲子关系指的是儿童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虽然小学生的人际交往逐渐丰富起来,与同伴的交往也明显增多,但与父母仍保持着亲密的关系,父母、家庭仍是他们的“避风港”,小学生对父母怀有浓厚的感情。家长的待人处世态度对孩子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观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小学生与父母的关系在其发展上仍起着重要作用。我们的研究表明,小学儿童亲子关系的状态呈波浪式发展趋势。分析原因是:儿童在三年级时,由于年龄小,有较强的依恋性、依赖性,父母也对孩子关爱倍增,亲子间的关系特别好。随着年龄的增大,到了四年级,儿童的独立性强起来了,反抗情绪也增强,总希望能独立处理一些事情。而在父母眼里,孩子始终是不懂事的,需给他们掌舵,因此亲子间关系有下降趋势。到了五年级,亲子间关系又有所好转。因孩子逐渐懂事,又面临升初中的考验,父母也非常关心孩子的学业。彼此间的关爱,密切的交往,会促进亲子关系向良好状态发展。到了六年级,孩子将进入少年阶段。他们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独立性的增强,第二次“诞生期”的来临,在心理上出现了“断乳”现象,表现为由对父母的依恋转向与父母疏远,由顺从转向倔强。不少父母在心理上缺乏准备,在相关知识上很少了解,他们把子女远离父母并要求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自我,误认为不仁、不义、不孝,因此感到伤心,继而责怪孩子。这样就会造成子女的逆向情绪,从而扩大了亲子之间的矛盾。研究表明:年龄差异非常显著,而女生的亲子关系要好于男生,这可能是因为性别的作用,女孩比男孩成熟早。  

三、小学生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方法  

(一)亲子交往的技巧  

1.父母方面  

对父母来讲,爱的教育应把重点放在教养方式的改变上,特别是变命令式的训养为民主型的商量,让孩子自己承担起责任来。为改善与孩子的交往,建议父母做到以下几点。  

1)父母应该是成熟的,要懂得不同发展期孩子的需要,特别是心理需要。  

2)父母对孩子的合理要求应有条件地、尽量地及时满足。  

3)尊重孩子的独立个性,但并不放弃指导。  

4)父母对孩子的一切活动表现一定的兴趣,愿作孩子的玩伴、朋友,同时也尊重孩子的朋友。  

5)耐心地对待孩子的打扰和孩子提出的问题,听孩子把话说完。  

6)不拿孩子当出气筒,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保持愉快的气氛。  

7)不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不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  

8)多说理,少责备,特别禁忌孩子真正知错时的责罚,训子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  

9)不把物质上的给予看成父爱、母爱的唯一方式,要注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能经常与孩子在一起。  

10)父母不对的时候要承认自己的过错,不要强词夺理。  

11)鼓励孩子交好朋友。  

12)父母的教育要求要一致,不可“父亲扮红脸,母亲扮黑脸”。  

2.子女方面  

对孩子来讲,爱的教育要把重点放在尊重父母、孝敬父母上。爱的真谛是爱的行动,只有甜言蜜语,并不是真正的爱。教师应教育学生学会设身处地地理解父母的爱意,体察父母的爱心,用实际行动表达对父母的爱,学会与父母分享幸福。  

1)关心体贴父母。每天起床、外出、回家时,主动与父母打招呼;替忙碌中的父母泡一杯茶,替劳累了一天的父母捶捶背;用餐时,先请父母入坐,为父母盛饭,饭后主动收拾碗筷等,把对父母的爱通过行动表达出来。  

2)尊重父母的教导。用谦恭的态度与父母交流,尊重他们的意见和教导。即使父母有时批评过严,自己受了委屈,也不能用顶嘴的方式反抗,更不应该翻脸出走,要学会心平气和地向父母解释。  

3)努力为父母分忧。要学会料理个人生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努力承担一些家务活,千方百计地减轻父母的家务负担,努力为父母分忧。  

3.教师方面  

教师在指导改善亲子关系的同时也进一步改善了师生关系,努力做学生的朋友和导师,从而增强了改善亲子关系的实效性。  

1)教师通过家访来指导亲子交往。在家访中,一是“看”,看看学生的学习小天地;二是“查”,检查学生在家庭中学习生活的情况;三是“听”,听听家长对孩子的意见,对学校教育的看法;四是“议”,议议如何解决亲子交往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家访时要从正面反映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多听取家长对教育孩子的积极意见,要防止有问题就向家长告状。即使对关系已经出现裂痕的家长与子女,教师也要起缝合的针线和粘合的万能胶的作用。  

2)教师对亲子双方充分理解、尊重,耐心以真诚的情感与学生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使其无论遇到什么困难、烦恼,都主动向教师倾诉,讨教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利用多种渠道促进交往技能的形成  

架通两代人的心灵之桥,途径较多。教师可以利用以下活动来促进交往技能的形成。  

1)通过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开展,让学生把自己在与父母交往中的愉悦与困惑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向教师倾诉,从而逐步提高与父母交往的技能。  

2)利用以“越过代沟”、“妈妈您好”、“尊重他人”等主题的班队活动课,让学生谈谈各自感受到的“代沟”现象,帮助学生明辨其中的原因,形成正确的对待“代沟”的态度。  

3)组织“节令活动”(如在父亲节、母亲节、父母的生日等)为父母献爱心。  

4)组织向优秀学生学习的活动,畅谈父母的优秀品质,学习父母的宝贵经验,激发孝敬父母的情感,听从父母的正确教诲。也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无私、父爱的伟大。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南塘桥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遥观塘桥街   联系电话:0519-88701442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203号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