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关系辅导方案
小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是其人际关系中的一种重要关系,教师的教学水平、个性等影响着学生,而学生的学业成绩、活动表现、外貌等对教师作出评价也起着作用。强制专断型的教师可导致学生屈服,推卸责任,不愿合作;仁慈专断型的教师可导致学生依赖和屈从;放任自流型教师可导致学生道德品质差,学习也差;民主型教师可使学生增强自信心和责任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的研究发现,小学儿童师生关系呈波浪型发展趋势。分析原因是:低年级儿童对教师是绝对的崇拜、服从,把教师看作是在高高的天上。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的独立性和评价能力也随着增长起来。从三年级开始,儿童道德判断进入可逆阶段,学生不再无条件地服从、信任教师了。“不一定 都听 老师的话”的现象随年级增高而逐步增加,他们对教师的态度开始变化,开始对教师作出评价,对不同的教师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调查还发现小学生最喜欢的教师往往讲课有趣、严格、耐心、公正、知识丰富、能为同学着想。如同样是批评,如果来自自己所喜欢的教师,则会感到内疚、羞愧;如果来自于自己所不喜欢的教师,就可能引起学生的不满和反感。问卷调查表明,性别主效应差异非常显著,女生的师生关系好于男生,这是由于大多数教师为女性所起的作用。相比较而言,四、六年级时师生关系处于最差状态,学生对教师有敌对情绪。
三、小学生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方法
师生关系是每个人一生中都要经历的一段重要的社会关系,也是学校生活中存在的一种人际关系。变革师生关系,必须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努力克服目前师生之间普遍存在的情感障碍。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师生情感交流中的主导作用
1.人格引导
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的涵养、丰富的学识、真诚的情感。只有这样,他才能像一团圣火,点燃学生的烈焰,用自身的人格去引导学生在健康的大道上迅速成长。
2.以情激情
教师要用自己的爱心去激发学生的爱心。师生之间的交谈、对话要由礼节型、信息型向坦诚型发展。对困难生要给予特别的关爱,多用肯定的语言加以引导,形成情感共鸣。
3.意见沟通
教师应善于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了解学生对自己的工作以及班级、学校活动的意见看法,采纳合理的建议,求同存异。如:请学生给自己写评语,从学生这面镜子中来认识自我;设立意见箱,随时了解学生的心态;还可定期召开专题班会,共同探讨班务中的问题。
4.情境创设
人际情境因素包括交往时间、场所、一定的交往规范和交往双方的心境。当学生最需要关注、理解和引导的时候,也就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最佳时机。如:当学生遇到失败、遭受挫折、寻求帮助时,给予爱的温暖;当学生生活不宁时,给予亲切的关怀;在学生生日那天,写上一段情真意切的赠言,学生会铭记在心,不能忘怀。
(二)教会学生如 何与 老师交往
1.礼貌待师
在进老师办公室时应喊“报告”或敲门,并等待允许才能进入。要有礼貌地与本校所有老师打招呼。
2.注意场合
面对老师说话要看场合。如果有事到办 公室找 老师,应对所有在场的老师问好,说话的声音宜放低一些,以免影响其他老师的工作。谈完话后,要及时告辞,并把当时坐过的椅子放回原处,出门后把门轻轻带上。如果在课间三五一伙围坐着聊天时,见到老师过来,应暂停活动,主动 向 老师打招呼。如果在喧闹的公共场合,只需与挨得近的老师有礼貌地点点头,不必高声问好。如果老师讲课中出错了,要平静地把问题提出来,以事实为依据,阐明观点,或在课后 单独与 老师交谈。
3.勿失分寸
学生在 和蔼的 老师面前,以不拘谨也勿放肆为佳。与熟悉的老师开句玩笑未尝不可,但应掌握分寸。即使受了天大的委屈,也不 应在 老师面前谈情况时仍不服气,甚至粗声大气地谩骂。
4.实事求是
学生在学习上不能弄虚作假,应实事求是;就班级或某个同学的问题,向班主任反映或提供情况时更应如此。学生应把要反映的问题实事求是地介绍清楚,然后陈述自己对问题的见解、意见。老师找学生了解情况,学生要如实回答老师的提问,把所看到的、听到的说清楚,而不能带上个人的感情色彩,把事实故意夸大或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