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缺陷辅导方案
个性是指人的心理特征和品质的总和,是一个人生活经历的积淀和反映,是人与环境及教育相互作用的产物。小学生正处于塑造个性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一些个性缺陷严重影响他们身心发展、学业提升以及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小学生个性缺陷成为小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一、小学生个性缺陷的表现
(一)固执、暴躁
主要表现有不听师长劝阻、爱钻牛角尖、不承认错误,易和他人陷入激烈的争辩,什么事情都要争个是非明白,永远不认错,错了也嘴硬,找一些客观理由推托,因而易招致周围人反感,人际关系紧张。还有就是容易冒火,易受激惹,听到不顺耳的话,就大发雷霆,大动干戈。
(二)任性、自傲
主要表现为个人得失斤斤计较,为人处事往往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凡事总希望满足自己的欲望,要求人人为己,却不愿意为别人付出,且总是自以为是,唯我独尊,自私自利,损人利己,保持着在家当“小皇帝”的习惯,总觉得周围人让着他是应该的,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三)孤僻、自卑
主要表现为总感到自己的能力、才智不如别人,什么都比别人差,做事认为自己做不好,担心被人耻笑,一旦学习成绩不好或者下降,则处处贬低自己,孤立自己,不愿意与人交往,总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过于压抑自己,造成疑心重,易神经过敏,办事喜欢独来独往,不愿意与他人接触、合作。
(四)依赖、功利
主要表现在生活上缺乏自理、自治、自主能力,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常常自顾不暇,更谈不上为他人服务。在学生上不肯下苦功,不愿意独立思考,习惯于接受现成的观点和见解;习惯于抄笔记、抄书本,习惯于问答案、对答案,抄答案。
二、小学生个性缺陷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方面
社会宏观环境对小学生的成长极为重要,随着社会开放程度加大以及大众传媒的日益现代化,小学生所接触的社会信息容量越来越大,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生活环境的日益改善,今天的小学生拥有手机、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使用电子邮件,登录因特网,观看24小时卫星频道和DVD ,还可以玩电脑游戏。这一定程度的会破坏儿童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当然其对学生的个性培养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
正如《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的那样:现代教育的弱点之一是“他不考虑不同的个性、气质、期望和才能”,教育要求规范化、标准化、批量化、一律化,因此个性化、独特化、创新化几乎没有生存空间。学校教育更加注重的是一刀切,齐步走。因此就学校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像个工厂,学生就像生产出来的“产品”,这样就势必会造成个性缺陷。
另外,几千年封建科举制度的影响至今仍在,学生、老师、校长、家长无一例外的追求考试得高分,竞赛获大奖。这种功利性的教育,以考高分、获大奖为荣,也就会造成无视小学生的其它心理需求。
(二)学校方面
现在的小学教学实际中,忽视学生个性培养的现象还很普遍:轻实践,重听讲;轻合作,重独立;少自由,多限制;少民主,多专制。虽然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开始受到重视,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受到师资、课时、场地等的限制,普及不够,方法单一原始,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无法及时解决,教师只是为了学生的测试成绩更好,有更多学生获奖,没有或者极少有时间、精力来考虑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对学生的体罚现象虽然已经减少,但是“心罚”现象还是较为常见。班风、校风、学风、教学内容、实践活动等以及教师本人的性格和作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个性发展,还有教师的方法、要求失当、失度,以上这些都很有可能导致学生的成绩下降,给学生带来很多不良的情绪体验,继而带来学生的个性缺陷。
(三)家庭方面
其一是父母关系不合容易造成学生个性缺陷。父母关系融洽者,子女开朗合群、攻击性行为少。如果父母关系不和谐,孩子总是生活在怨恨、不满、愤怒的环境中,就对孩子的个性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一般家庭关系紧张的孩子出现个性缺陷的概率要大的多。
其二是家长的教养态度不当容易引起个性缺陷。过分呵护型的家长对孩子有求必应,百依百顺,因此导致孩子懦弱、懒惰、贪玩、怕吃苦,遇事无主意,动手没能力,依赖性强;专制干涉型家长要求孩子必须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办事,不能越雷池半步,这就是孩子的行为时时处处受限制,办事谨小慎微,缺乏创造性;苛刻惩罚型的家长态度简单粗暴,责备、挖苦、打骂等不尊重孩子,极易造成孩子性格压抑、胆小等。
此外,家庭经济状况不佳也容易使家长忙于谋生,对孩子管教无力,也可能使孩子自卑冷漠,孤僻闭锁。家庭条件优越也许造成孩子产生优越感,爱慕虚荣,依赖父母等心理。
(四)小学生生理发展的原因
由于小学生的兴奋和抑制两种高级神经活动过程的发展尚不平衡。一般来讲,他们容易兴奋,难以抑制,这样,往往就使他们容易缺乏自制力,一旦有了某种诱发因素 (例如,一些人的挑唆、煽动),他们就会突然激怒起来,这样小学生就会表现出固执、暴躁的一面。
行为遗传学研究表明:遗传对个性(总体上)的影响占50 %。个性的形成是先天性遗传因素和后天性环境、教育因素的结果。人的智力水平有高有低,一些本身智力差、身染疾病,或身有残疾,时常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甚至遭人嘲笑、欺侮,就会带来严重的心理创伤。例如自己最亲近的人突然去世,伤心欲绝,使自己沉浸在痛苦中,容易导致孤僻。如在一次重大考试中,发挥不好,成绩不理想,可能会一引起“我真差劲,学习不好,以后也不行” 的自卑感。甚至在老师的一次偶尔提问中,没有回答上来,就又可能觉得太丢人了,以后怎样见人呢 ,从而产生一种深深的自卑感。此外,有研究表明,小学生的营养以及饮食状况也是其个性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
当然,社会影响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脱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协调,也极容易造成小学生的个性缺陷。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通过对影响小学生个性缺陷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些积重难返的重症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政府方面
政府相关部门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应该重视小学生身心发展,为小学生的良好个性的培养营造良好的环境。在大众传媒的管理以及相关教育政策制定方面,充分考虑到减少形成到小学生个性缺陷的因素,从源头上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如目前正在实施的
《新课程标准》中,每一门学科都强调学生的实践、合作等。目前有关部门对一些大众传媒的管理在逐步加强,对一些摧残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的游戏机室、网吧、黄赌毒等在加强管理的同时,也在开始考虑加强提升小学生的“自身免疫力”上有所作为,如开设相关课程,开展公益讲座等形式,这都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
(二)学校方面
矫治小学生的个性缺陷是一份十分复杂而又具体细微的工作,是对学生个性心理的“再塑”工程,虽然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但是学校是教育场所,时间、空间集中,具有教育内容方法正规化系统化的优势,能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建议学校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重视学校、班级的软环境建设
学校虽然那不能对社会消极因素进行理想的控制,但是,可以听过自己的软环境建设来增强引导功能。如在学校计算机室建立“绿色网吧”,将健康、积极向上的音像书刊提供给学生,利用班会、对会等形式对社会不良信息加以讨论、分析,增强学生的分辨能力和道德判断力,营造和谐、积极向上的学校班级集体舆论和心理环境,能对学生个体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矫治、预防小学生个性缺陷有着重要意义。
2、发挥师表功能,增强教育效能
首先要做到发挥教师鲜明的导向性和强烈的示范性。教师的言行、仪表、个性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塑造着他们的心灵,教师时常要以良好的心理、个性、道德品质作为一面镜子反思自己的思想、行为、情绪,进行好反思调控。其次是克服随意惩罚学生。对具有个性缺陷倾向的学生,多加关心,不过分纠正他们的某些失误,耐心发现其闪光点,深入他们的心灵,在相互信任的心理氛围中给予关怀和引导,理解他们在形成个性中的反复与探求。
3、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和训练
主要是从人际关系和情感两个方面加强指导。在人际关系方面,主要是围绕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开展,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拒绝。在情感方面,主要是引导学生正确表达和把握自己的情感,学会控制、调节和发泄自己的情感,以及接纳自己,换位思考等,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
还可以利用心理咨询室,通过学生的倾诉深入他们的心灵,了解他们的困惑和需要,收集信息进行诊断,以朋友加师长的身份提出参考建议。防止他们个性缺陷的深入和发展,为他们的良好个性的塑造提供帮助。
4、加强家长学校建设
在学校教育教学方面,欢迎家长参与,使家长投入到学校教育中来,利用家长学校,通过家长委员会来开展改变家长教育观念的活动,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逐渐走向一致。
(三)、是家庭和自身方面
家长要提高自己素质,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多 和学校 老师沟通。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为学校的教育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教育资源。如参与学生的班会、队会。为学校提供一些实践场所或者某些技术方面的指导等。此外,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自己注意饮食、卫生等习惯得培养,看有益的书刊,参与有益得活动等,这对于学生的良好个性发展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小学阶段还不是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但是是不健康心理的孕育期。小学生心理的可塑性还相当强,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网络,全社会积极的参与和关注,各方面齐抓共管,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完美的人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