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区南塘桥小学 许亚萍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障碍干扰其目的不能实现,需求欲望不能满足时,消极心理状态被定义为挫折。进行克服个体需求未满足时的消极心理教育,称为挫折教育。
近年来,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为孩子提供的各种优越环境及独生子女现象的普遍等诸多因素,让社会普遍感受到少年儿童的承受力、抗挫折力越来越弱,挫折反映却越发强烈。因而加强对少年儿童的挫折教育极为必要。
然而挫折教育又不同于一般的思想品德教育,它是一种提高人克服困难的决心、信心和恒心,增强人面对挫折的承受力、应变力和克服力,是培养其完善人格的心理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人格的完善有重要意义。因此,要重视学生的挫折教育,其中,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生挫折教育尤为重要。
一、小学生受挫的具体表现
1、自我心理调控能力低产生的挫折感
小学生心智不够成熟,自控力较弱,尤其是上进心强的学生,如在评选班干部,“优秀少年队员”时,总对自己充满信心,一旦目标不能实现,内心就不能面对现实,产生不受重视的挫折感。
2、重智力轻个性培养而产生的学业竞争受挫
在考试指挥棒的驱使下,学生的成绩、班级的名次在老师心中已根深蒂固,无形中把学生放到了学业竞争的平台。小学生对学习中的困难往往估计不足,常因某次考试成绩不佳或有所落后受到质疑和责怪,学生很容易产生恐惧感或焦虑感,进而怀疑自己的智力和能力,对自己失去信心。因此,太多重智力培养而忽视心理的和谐发展,对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
3、过度限制孩子交往而产生的人际关系不足
现代家庭的居住形式是较封闭的独立小环境,孩子除了在校紧张学习和活动外,同外界同伴的交往很少。而且一些家长为了防止社会不健康因素对孩子的影响及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常把孩子关在家里,使他们在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得不到锻炼。而现代社会孩子应具有的合作、共享、谦让、助人、同情、宽容等社会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幼时与同伴交往过程中所感知、发展形成的。
4、因意外刺激受挫而产生自闭孤立行为
小学生正处于心理、生理发育成长期,承受能力较差,对于突如其来的事件,如亲人之故、父母离异等都是一次考验,因此小学生会因这些变故遭受心理挫折。
二、小学生心理挫折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针对上述分析,学生受挫原因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作为教师如何实施挫折教育,帮助学生学会克服困难,正确面对挫折呢?具体措施如下:
1、加强学生抗挫折心理教育
为了增强学生抗挫折能力,应定期召开主题班会,告诉学生什么是挫折,如何面对挫折以及怎样提高抗挫折的能力。活动内容要丰富灵活,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可利用多媒体搜集各种资料,如图片、感人事迹等,并且每次班会后让学生以日记、观感或心得等不同形式写出体会,让他们懂得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可能遇到挫折甚至失败,关键我们怎样面对和克服。
2、利用课堂资源,帮助学生提高抗挫折能力
在不同学科的教学中,教材本身就能提供很好的抗挫教育素材。如语文教学中面对大火烧身的邱少云、飞夺泸定桥的英雄群体等面对困难、挫折甚至是牺牲,心怀祖国,顾全大局并一往直前。再有课堂中老师与学生的质疑、解答的共同活动,就是一种面对疑难,解决疑难的过程。多加引导,学生们会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克服困难,获得收获的快乐。这样,既磨砺了学生抗挫折的心智,又收获了知识。
3、及时沟通家长,共同因势利导
对于来自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格的学生,只有多与家长沟通,才能更全面的了解学生,分析他们产生懦弱、自卑的原因对症下药。是泥土,可以烧成砖瓦;是铁矿,可以百炼成钢;是金子,就应放出光彩。作为老师只有准确判断每个学生智力潜能等不同特征及发展潜质,给予学生广阔发展空间,才能让每颗金子都闪闪发光。老师要和家长多沟通达成共识,少些溺爱,多些历练,多给孩子提供遇挫折的机会,让孩子勇敢面对,培养打击到来时的独自承受能力。
4、激励教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面对成功或可能失败的结果,学生最需要老师的安慰和鼓励,最期待老师公正的评价和积极的肯定。老师拿起表扬的武器,就能增强学生成功的信心,减少学生遇到挫折时的迷茫。“很好,再来一次”,恳切的鼓励,能让失败教育成功;“别骄傲,差远啦”, 一时的警戒和责难,会使成功的喜悦化为乌有,甚至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