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得到了关注,但如果这项工作仅仅停留在建立咨询室、开设心理热线电话上,那么依然是被动的,且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嫌。因为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会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只有尽量堵住污染学生心理健康的源头,让每位教师都担当起学生的心理保健的重任,发挥教书育人,言传身教的典范作用,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真正把学生从“不健康心理”的桎梏下解放出来。所以,关注教师心理的健康是学校教育教学中不容忽视的方面。是现今社会问题的重中之重。
教师是学校实施心理教育的主要力量,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是学校心理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据研究资料表明,当前教师心理压力比较大,存在不同程度心理不适的教师在教师群体中所占比例也比较大,而且躯体化(指心理冲突通过躯体反应表现出来)、强迫症、焦虑和恐怖是当前教师群体中最主要的心理健康障碍。从目前来看,造成教师心理不适的原因主要有:
(1)超负荷工作 教师工作具有一定的隐含性,有时他们必须在下班之后还要继续工作,同时由于持续的入学高峰造成师资紧缺,以及升学压力的存在,大部分教师都是超负荷工作的。还有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要求教师不断地充电,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和学习,承担课题,发表论文,熟悉多媒体教具的使用,自己动手制作课件等等。这样容易造成教师身心疲惫,脾气比较坏。另外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相对较低的工资待遇极易导致教师心态失衡。
(2)过高期望 古人云:“德高者可以为师”。这反映了社会对教师的期望是很高的。人们通常认为,理想的教师是学识渊博、灵魂高洁、品行堪称为典范的人。这种期望使教师往往以“清高”自居,过分注重树立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高大形象,过分限制自己并关心各种细节,这都是躯体化、强迫症的直接诱因。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如果教师的期望值适当,能将爱洒向学生,以信任、期待的眼光关注学生的成长,学生的潜能就会奇迹般显现出来。然而,在学校教育中,由于社会过高的期望,有些教师产生了一定的心理障碍,同时教师也容易将这些期望转嫁给学生,无论是哪个方面都会对学生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
(3)职业适应不良 教师职业适应不良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职业观念上的问题和职业行为上的问题。职业观念指个人对职业的选择、对职业的看法和态度。例如:如何评价教师职业的价值,它对社会的意义和对自己人生的意义,以及是否要认真负责地对待教师的工作等。职业行为则是个人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具体行为方式。有的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不喜欢、缺少职业自豪感,甚至有自卑感,而其所以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出于无奈,或出于为了轻松,他们将教师这个工作当作谋生的手段,而非自己理想的追求,更少想到对社会的贡献。持有这样职业观念的教师必然不热爱自己的工作因为一些教师不热爱教育工作,当教师是不得已而为之,那么,在工作中就缺乏积极的情绪体验,本来就不喜欢学生,在和学生的交往中体验不到快乐,而只有厌烦;这种厌烦情绪就必然使教师较少关注有关领域的情况和新进展,对学习和进修没有兴趣,只感到教师工作的平淡和重复,琐碎和无聊,于是得过且过,更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长远的打算;而不学习和不钻研的结果则导致信息和技能的匮乏,不能形成坚定的教育信念和有效的教育技能,反过来,又使自己感到无能。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经常考虑的是自己的眼前利益,必然从心理上患得患失,感到地位低,待遇差,工作苦。不良的心理状态表现出各种不适当行为。例如:教学效果不理想就埋怨学生差,班级人数多;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总觉得工作量大,工作马虎,敷衍了事;对学生要求苛刻而且随意性强,稍不如意就讽刺谩骂;视学生为自己获得名利的工具,因此不能一视同仁,认为后进学生影响了自己的工作成绩,给自己找了麻烦,坏了事,而歧视甚至想方设法排挤打击他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能很好地与他人合作,自我中心,斤斤计较,虚荣心强,经常怪上级无能,责备同事不友好,人际关系恶劣。至于那些当教师本来就是权宜之计的人,则一有机会就会立刻离开,另谋高就。
(4)职业倦怠 教师在教书生涯中面对的常常是同样年龄的孩子,做着具有一定重复性的工作, “一支粉笔、一本教参、一本教科书”统领1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现象并不鲜见,这样有些教师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而教师的职业倦怠往往会伴随各种心理偏差,导致教师缺乏积极进取和负责精神,凭自身的经验、感觉去处理复杂多变的教育现象。如何克服自身的倦怠,保持对学生的热情和爱心,对教师实乃一个挑战。患“心病”的教师很可能会厌恶本职工作,以消极态度对待本职工作,最终将影响自身学业、能力及学识底蕴的提高。
(5)不要把自己的不良心情带到学校,带到课堂上来,也不要把学生当成撒气筒。教师缺乏健康的心理,极易使学生产生心理障碍。这种危害不亚于教学不当的教师对学生学业的危害。因此,教师要保持健康的心理,为我们的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捧出一颗热爱教育事业的心,调整期望值和改变工作的方法、心态、言行,还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了解自我,就是要有一个清醒的自我意识,能够正确地评价自我,辨证地看待自身的优缺点。“人非圣贤,熟能无过?”教师也是常人,有缺点也有优点,我们应该通过身边的人和有关的书籍,充分地了解自己。另外,教师还应该悦纳自我,正视自己身上的缺点,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通过不断的学习减少自己身上的缺点,给学生树立一个自信乐观的形象。
(2)调整情绪,保持平衡 清苦、清高概括了教师的形象,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教师走出了象牙塔;面对变幻莫测的世界感到困惑、不平衡,如不及时疏导,不仅影响自身,更会投射到学生身上。自我调节是保持良好心境的关键。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老妇人,她有两个女儿,一个是卖伞的,一个是卖鞋的。每到雨天,她就愁卖鞋的女儿;而每到晴天,她就愁卖伞的女儿。于是晴天愁,雨天也愁。后来,别人告诉她:当雨天时你就想卖伞的女儿,就会高兴了;当晴天时,你就想卖鞋的女儿,也会高兴的。这样她晴天高兴了,雨天也高兴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
(3)善于交往,融洽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师顺利进行教学工作的保证,教师只有不断地与社会交往,保持自身与社会的平衡,将自己和谐地融于社会之中,学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的完善自己,保证健康的心理。成功的教师往往是乐于和学生及他人交往的。特别善于和学生交往的教师,能够使课堂气氛活跃,给学生如沐春风之感,同时也能让自己感到快乐和自信,保持良好的心境。
(4)投身工作,乐于奉献 心理健康的一个标志,就是个体能够在工作中不仅尽责尽力,而且全身心地投入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也只有那些热爱教育事业,能够在工作中不断寻找乐趣的人才能体验快乐,保持健康的心理。
(5)积极地参加适当的娱乐活动 教师工作很辛苦是不争的事实,但我们不能因此满腹抱怨,发牢骚,应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调节,积极的参加娱乐活动(跳舞、唱歌、下棋等)有资料表明,经常参加提体育运动的人,心胸比较开阔,心情比较稳定,有心理问题的几率相对要少一些。
(6)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学生,和学生做朋友,使学生和自己在健康的心理上度过每一天。
作为劳心劳力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在加强业务进修、师德修养的同时,也要加强自身心理保健,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为我们的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