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急需加强感恩教育
近日《光明日报》讯:来自张家口的67岁的赵老先生在北京某大学东门口拉小提琴,为在内蒙古读书的女儿筹集学费,老父在街头风里来雨里去卖艺三年,他21岁的女儿竟毫不知情。
我阅此消息,感触很深,一方面为赵老先生作为父亲的这种“暗地里的爱”而感动;另一方面为赵老先生没有及时的对子女进行感恩教育而不解.我做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专职人员――教师,我有责任、更有义务教育自己的学生从年少时就应该对自己的老师感恩,对父母感恩,对有曾帮助过你的一切人感恩。然而,现在有的中学生的感恩意识退化得让人触目惊心。2003年2月7日晚上。豫西三门峡市区的一个17岁的中学生小于的父亲酒后到其外祖父家,让小于回去给爷爷奶奶拜个年。小于不同意。为此,二人发生争吵,小于挥刀砍在父亲的脸上。其父被及时送往医院抢救。尔后,失去理智的小于认为这一切皆因爷爷奶奶引起,遂持一把斧头,直奔爷爷奶奶家,用斧头照其爷爷奶奶身上乱砍,致奶奶身体多处受伤。小于的爷爷颅脑被砍得严重损伤,经抢救无效死亡.据统计:青少年违法犯罪所占比例高且不断攀升:2000年至2002年全国法院共判处未成年人罪犯14万人,年均递增9.5%,与1997至1999年未成年人罪犯总数10万人相比,上升了36%。记得有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
所以用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塑造学生的感恩意识意义重大,加强中小学生的感恩教育此乃当务之急。
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正直的人的起码品德。事实上,我们也非常需要感恩,因为,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领导对我们有知遇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也许,很多家长与老师已习惯了付出,不希望得到回报与感恩,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这样做可能会误导孩子,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是道德教育中的不完善之处。因为知道别人的恩爱并知道感恩的人,才能收获更多的人生幸福。一个经常怀着感恩之心的人,心地坦荡,胸怀宽阔,会自觉自愿地给人以帮助,助人为乐。
如何对中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呢?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方法和措施.
首先,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要改革对教育成绩的评价体系: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改革大学招生方式,通过采取“宽进严出”等办法,努力弱化智育对德育的冲击;改革对教师的评价体系,把教师的品德和推行德育的业绩纳入考核体系,作为重要指标进行评价;德育工作的目标中应明确感恩教育的核心价值,近日,《中国青年报》讯:上海市教委日前推出第3版《中小学生守则》,其中《中学生守则》增加了“学会感恩”等条款;通过大力开展中学生对自己的家长、教师、社区等进行感恩活动,并作为学生升学、当兵、就业的重要考核标准。2005年11月26日,《新安晚报》讯:安徽省铜陵市首创中小学生德育目标层次体系,“德育成长档案”挂钩中考成绩,这是很好的举措。但令人遗憾是此德育目标层次体系中没有提到中学生的”感恩教育”问题。
其次,强调感恩教育的引导者、接受者要多元化:教师、家长的感恩行为是孩子的榜样模范.孩子们不知感恩,责任首先在家长身上。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影响极大。有的家长溺爱孩子;有的家长为孩子做了很不好的榜样;有的家长只求付出不计回报,很小的孩子就学会了索取,不知道回报。家长是孩子学会感恩的第一责任人。所以,笔者认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的引导者要多元化,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每个成年人心里,也应当深深地刻下“学会感恩”4个大字。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在我们的这个社会中,无论是感恩教育的引导者还是接受者,他们都不是单一的角色扮演者,他们中的每一个人不仅要做感恩教育的引导者,同是也要做一位感恩教育的接受者。只要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象郁郁葱葱森林,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最后,中小学生“学会感恩”要身体力行。近日,《南方都市报》讯:在上海有关部门在《中小学生守则》中增加“珍爱生命”和“学会感恩”等条款,具有很强的极积意义。
但笔者认为,孩子仅仅将《中小学生守则》背得滚瓜烂熟,也不一定就能知道感恩,他们往往在学校说得好听,而在实际行动中做不到,容易从自我出发,往往忽视了他人。作为教师和学生的家长不仅仅教育孩子持守经律条文,最重要的是让他(她)们学会实践,学以至用。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虽然不能因此创造出一个中国特色的大同世界,至少不会象上文列举的中小学生感恩意识日趋退化,甚至完全丧失得令人触目惊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