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题导航>>心理健康>>经费设施>>场所建设
中小学生急需加强感恩教育
发布时间:2011-06-0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佚名

中小学生急需加强感恩教育  

近日《光明日报》讯:来自张家口的67岁的赵老先生在北京某大学东门口拉小提琴,为在内蒙古读书的女儿筹集学费,老父在街头风里来雨里去卖艺三年,他21岁的女儿竟毫不知情。   

我阅此消息,感触很深,一方面为赵老先生作为父亲的这种暗地里的爱而感动;另一方面为赵老先生没有及时的对子女进行感恩教育而不解.我做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专职人员――教师,我有责任、更有义务教育自己的学生从年少时就应该对自己的老师感恩,对父母感恩,对有曾帮助过你的一切人感恩。然而,现在有的中学生的感恩意识退化得让人触目惊心。200327日晚上。豫西三门峡市区的一个17岁的中学生小于的父亲酒后到其外祖父家,让小于回去给爷爷奶奶拜个年。小于不同意。为此,二人发生争吵,小于挥刀砍在父亲的脸上。其父被及时送往医院抢救。尔后,失去理智的小于认为这一切皆因爷爷奶奶引起,遂持一把斧头,直奔爷爷奶奶家,用斧头照其爷爷奶奶身上乱砍,致奶奶身体多处受伤。小于的爷爷颅脑被砍得严重损伤,经抢救无效死亡.据统计:青少年违法犯罪所占比例高且不断攀升:2000年至2002年全国法院共判处未成年人罪犯14万人,年均递增9.5%,与19971999年未成年人罪犯总数10万人相比,上升了36%。记得有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   

所以用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塑造学生的感恩意识意义重大,加强中小学生的感恩教育此乃当务之急。   

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正直的人的起码品德。事实上,我们也非常需要感恩,因为,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领导对我们有知遇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也许,很多家长与老师已习惯了付出,不希望得到回报与感恩,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这样做可能会误导孩子,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是道德教育中的不完善之处。因为知道别人的恩爱并知道感恩的人,才能收获更多的人生幸福。一个经常怀着感恩之心的人,心地坦荡,胸怀宽阔,会自觉自愿地给人以帮助,助人为乐。  

如何对中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呢?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方法和措施.   

首先,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要改革对教育成绩的评价体系: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改革大学招生方式,通过采取宽进严出等办法,努力弱化智育对德育的冲击;改革对教师的评价体系,把教师的品德和推行德育的业绩纳入考核体系,作为重要指标进行评价;德育工作的目标中应明确感恩教育的核心价值,近日,《中国青年报》讯:上海市教委日前推出第3版《中小学生守则》,其中《中学生守则》增加了学会感恩等条款;通过大力开展中学生对自己的家长、教师、社区等进行感恩活动,并作为学生升学、当兵、就业的重要考核标准。20051126,《新安晚报》讯:安徽省铜陵市首创中小学生德育目标层次体系,“德育成长档案挂钩中考成绩,这是很好的举措。但令人遗憾是此德育目标层次体系中没有提到中学生的感恩教育问题。   

其次,强调感恩教育的引导者、接受者要多元化:教师、家长的感恩行为是孩子的榜样模范.孩子们不知感恩,责任首先在家长身上。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影响极大。有的家长溺爱孩子;有的家长为孩子做了很不好的榜样;有的家长只求付出不计回报,很小的孩子就学会了索取,不知道回报。家长是孩子学会感恩的第一责任人。所以,笔者认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的引导者要多元化,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每个成年人心里,也应当深深地刻下学会感恩”4个大字。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在我们的这个社会中,无论是感恩教育的引导者还是接受者,他们都不是单一的角色扮演者,他们中的每一个人不仅要做感恩教育的引导者,同是也要做一位感恩教育的接受者。只要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象郁郁葱葱森林,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最后,中小学生学会感恩要身体力行。近日,《南方都市报》讯:在上海有关部门在《中小学生守则》中增加珍爱生命学会感恩等条款,具有很强的极积意义。  

但笔者认为,孩子仅仅将《中小学生守则》背得滚瓜烂熟,也不一定就能知道感恩,他们往往在学校说得好听,而在实际行动中做不到,容易从自我出发,往往忽视了他人。作为教师和学生的家长不仅仅教育孩子持守经律条文,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实践,学以至用。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虽然不能因此创造出一个中国特色的大同世界,至少不会象上文列举的中小学生感恩意识日趋退化,甚至完全丧失得令人触目惊心吧!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南塘桥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遥观塘桥街   联系电话:0519-88701442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203号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