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绿色小学”评估标准
项目指标 |
信息来源 |
评估标准及分值 |
自评分 |
评估分 |
备注 | |
A 组 织 管 理 (24分) |
A1 列入重要变议事日程 (12分) |
文档、计划、总结 |
1、 学校领导和教师对“绿色学校”的理念有正确的认识(2分) 2、 成立“绿色学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相应的全校性的工作运行和管理机制(3分) 3、 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中,纳入创建“绿色学校”的工作目标(2分) 4、 有专项的绿色学校创建工作年度(学期)计划及部门、年级实施方案和具体措施(3分) 5、 平时有检查督促措施,期终有总结(实施报告)(2分) |
12 |
|
|
A2 环境教育 培训和教研 (3分) |
培训、教研及课题计划、证书及有关资料 |
6、 校长或中层干部分批参加市或省级以上的环保培训学习(1分) 7、 分批组织环境教育骨干教师参加省、市级环保培训(1分) 8、 每学期举办校内教师环保讲座和教研活动(1分) |
3 |
|
| |
A3 档案、资料的管理和使用 (4分) |
查阅资料、有关管理制度、规章 |
9、 文档种类齐全,包括:有关文件、教育教学、总务和环境管理的规章制度、计划、方案、措施、总结;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的有关痕迹:教案、论文、教材、图片、声像资料、会议记录、获奖证书等(2分) 10、分类整理、目录明晰、保存良好、便于查阅、专人负责(1分) |
4 |
|
| |
A4 信息交流 (2分) |
查阅交流记录及有关资料、访问社区 |
11、立与当地环保主管部门、社会新闻媒介、网络交流信息的渠道(1分) 12、与学校所在社区建立固定的环保信息交流渠道并保持经常性的联系(1分) |
2 |
|
| |
B 学 科 渗 透 (20分) |
B1 计划和措施 (6分) |
教学计划、各课组活动计划、记录 |
13、教务处、年级组、备课组有明确的各学科环境教育渗透实施计划和具体要求(6分) |
6 |
|
|
B2 教学实施 (14分) |
教案、作业、试卷、走访学生 |
14、境教育内容、方法适当,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机结合(5分) 15、教师备课活动有记录、教学有教案,有对教育效果的检测手段(6分) 16、学生积极参与、反映良好(3分) |
13 |
|
| |
C 综 合 综 合 活 动 与 学 校 课 程 (20分) |
C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8分) |
查阅学校课程计划、实施方案, 与学生座谈 |
17、每学期学校和班组有专项的环境教育课程计划和实施方案,确保师生广泛参与,课时有保证(2分) 18、环境教育内容和方法适当,注重对学生的环境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和能力的引导和培训(3分) 19、能够和教学、班队活动有机结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体现师生的广泛参与,和各学科、各部门的合作(3分) |
8 |
|
|
C2 地方与学校课程 (选修课程) (12分) |
查阅课程计划、实施方案、教案、有关活动记录和相关资料 |
20、建立有地方环境特点和学校特色的环境教育和绿色学校信息交流渠道(2分) 21、因地制宜地做好环境教育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如校本环境课程和教学材料的开发、使用适宜的学习材料、建立校外活 动基地、收集相关的资料(图片、声像资料)(3分) 22、组织班级学生动手搜集环保信息,参加力所能及的学校和社区的环保宣传、环境调查、监督活动(4分) 23、有环境教育教学、活动的学校课程计划和实施方案和实施记录(3分) |
12 |
|
|
2005年2月修订
项目指标 |
信息来源 |
评估标准及分值 |
自评分 |
评估分 |
备注 | |
D 校 园 环 境 管 理 (19分) |
D1 校园生态 (5分) |
巡视校园 |
24、可绿化的地方尽可能得到绿化,无折枝毁木迹象,花草树木无病虫害,高大乔木上要安置一定数量的人工鸟巢,花木上有植物介绍标牌(2分) 25、校园内的水塘、池沼水不劣于四类水质(2分) 26、空气清新,无焚烧树叶和垃圾现象(1分) |
4 |
|
|
D2 卫生安全状况 (6分) |
巡视校园、教室、食堂、宿舍、厕所、实验室等 |
27、办公、学习、生活场所整洁,采光良好,厕所干净,无卫生死角(2分) 28、食堂、饮水系统、小卖部符合卫生安全标准(2分) 29、校内公共活动场所无造成师生人身伤害的事故隐患(2分) |
6 |
|
*近年来发生重大人身伤害事故 | |
D3 污染控制、 资源再利用 (8分) |
观察校园、实验室、食堂 |
30、实行垃圾分类投放及处置,对有毒有害废物(实验室、医务室、文印室、食堂、小卖部、废液、废物)妥善处置,采取垃圾减量的措施,并对可利用的废物采取资源化处理(重复使用或送废品收购站)(5分) 31、建立有效的全校性节水、节电、节约纸张的管理目标,有计划和运行措施(3分) 32、学校自身产生的污染(如:噪声、烟尘、固体废弃物)能得到有效控制,每发现一处污染现象扣2分,逐项累计扣除 33、校办企业、学校设施及施工现场不产生对校园和周边环境有害的污染源,此条不达标,即一票否决 |
8 |
|
| |
E 教 育 绩 效 (20分) |
E1 环境意识 (4分) |
师生问卷测试、校园观察、走访社区 |
34、师生对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环境科学基础知识有初步的了解、对创建“绿色学校”的目的、意义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2分) 35、师生在环境教育、创建“绿色学校”活动中全员参与、互相合作(1分) 36、关注校园、社区、社会、全球的环境问题(1分) |
4 |
|
|
E2 环保行为 (10分) |
巡视校园、师生生活区,座谈会、走访社区家庭 |
37、学校积极倡导并厉行绿色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不使用对环境污染严重、对师生身心健康有害的产品,不采用或尽量少采用消耗资源、能源高的而效率低的产品和消费方式(3分) 38、师生自觉节约资源、能源(水、电、纸张、粮食等),不损害花草树木,不伤害、不食用应该受保护的野生动物(2分) 39、教师不在教室或办公室、阅览室等学生集中的场所吸烟(1分) 40、学生具有维护环境卫生和整洁的良好习惯,了解垃圾分类处置的方法并自觉实行(2分) 41、师生在做好自身安全、卫生保护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学校、社区、社会的环保公益活动(2分) |
10 |
|
| |
E3 教育成果 (6分) |
查阅有关文件、获奖证书、报刊 |
42、学校、教师在市级以上刊物和市级以上会议(培训班)及知名度较高的网络上发表的环境教育的论文、经验、总结、教案每学年不得少于3篇(2分) 43、学校或教师受县(市、区)以上环保、环境教育、绿化、卫生等部门表彰的不少于3次(人)(2分) 44、师生参加环境类的征文、教案、论文、科技制作、文艺汇演、书画比赛等活动获县以上奖励不少于5人次(2分) |
5 |
|
| |
F 附 加 分 |
|
查阅获奖证书或相关刊物 |
45、学校在评定学年限内获市级以上环境教育先进单位(3分) 46、学校在评定年限内有教师获地、市级以上环境教育先进个人(2分) 47、教师论文、教案在评定年限内获全国环境教育奖项或在国家级专业刊物发表(3分) 获省级环境教育奖项或在省级专业刊物发表(2分) 48、学生在全国各类环境活动中获奖(3分) 在全省各类环境活动中获奖(2分) 在全市各类环境活动中获奖(1分) |
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