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教师角色定位,塑造学生完善人格
——我的道德教育故事
武进区南塘桥小学 叶慧虹
教师是什么?众说纷纭: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辛勤的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还有保姆、演员、警察……答案不一而足。这主要是由教师所工作的对象——人造成的。同样,从教师这一特定的工作对象出发,通过十余年的教育实践,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教师应当成为帮助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人。
在这一角色定位中,“帮助”一词表明了教育的艺术性和道德性,值得细细品味。一、从作用双方考虑:就受教育者的角度,他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需要接受关怀,因此,对他们要给予同情、谅解和指导;就施教者的角度,他承担这份工作,具有责任给学生以关怀,因此,要保持热心、耐心和恒心。二、从作用内容考虑:既然是“帮助”,那么双方需要建立在愿意的基础上,因此需要分析受帮助者(学生)的需要,完备施行帮助者(教师)的能力。三、从作用的方式考虑:“帮助”是雪中送炭的援助,是水到渠成的引导,是春风化雨的滋润,而不是强制的要求、粗暴的干涉、冷漠的命令。明确此“帮助”,受教者与施教者均可有效减少外在的压力,有望实现各尽所需、各尽所能地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感受快乐的每一天。
现举最近发生在我班的两则案例予以说明:学生马琦莲,学习基础不错,但自从训练体育后,作业就变得心不在焉了。一次,看到她简简单单的预习作业,我又一次地与她进行了谈话。我问她:“你对自己的作业有何评价?”她不作声。我知道她心里有点内疚了。于是我直截了当地告诉她:“你看,你的作业多简单呀——能省就省了,连预习的各项要求也不写了。你父母是这样照顾你的吗?”听了我的问话,她一愣,显得茫然。于是我接着说:“拿你妈妈来说吧,她有没有让你简简单单地吃点青菜白饭,把你养活就算了。不是吧。应该说不但不是,她还想方设法变着花样烧你喜欢吃的饭菜,对不对?”她听了点了点头。“父母的这种行为就是你的榜样。你想想,你做这样简简单单的作业对得起你父母对你的悉心照顾吗?”听到这里,泪水不知不觉溢出了她的眼眶。我知道她内心已经非常懊悔了。“今后把作业切实详细地做好!”我补充道。她默默地点点头。
另有一名学生周涵,是学习的好料子,可就是纪律性差。一次午自修,我出去了一会儿,他居然和另一名学生玩起了塑料小棒,班干部也管不了。看到这一情景,我把他们叫到身边,轻轻地严肃地问他们:“今天上午刚和你们说的怎么就忘了(上午曾就《我和祖父的园子》和孩子们谈论过自由的问题)?自由只有和制度相结合,才能赢得真正的自由!”听了我的这番话,他们一下子低下了头。真是不经一事不长一智的孩童!之后我把他们的小棒没收了。下午,当我拿起那堆小棒,考虑是否归还他们时,没想到周涵又给我送上了一小撮,轻轻地告诉我这是他藏在台肚里的部分。我不禁笑了,看来他还真有了些改正的决心。
这样的事情很多,其实都是些不值一提的小事。我觉得自己就是做这些小事的一名平凡教师。只因为心怀“帮助”,所以感到“快乐”。但愿这点点滴滴的帮助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并进而形成他们个人完善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