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3-11-13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不羁的风

15、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一课时)

一、以诗导入、揭示课题。

1、图片展示: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柳树这种植物大家应该都见过吧。自古以来,很多文人墨客对柳树情有独钟,把它写进了自己的诗词,你们知道哪些描写柳树的诗句?

2、同学们知道的真多!古代文人墨客酷爱的柳树在我们江南水乡,随处可见,是一种极其普通、极其平常的树。但是青海高原上的一株柳树却使看到的人都感到神奇,甚至神奇到令人望而生畏的地步。这到底是一株怎样的柳树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陈忠实的散文,板书课题:青海高原一株柳。齐读。

3、这是一株神奇的,令人望而生畏的柳树,再读课题。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轻轻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

1、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课文读流利。

2、思考:作者看到的这一株柳树是怎样的?课文还写了些什么?

三、认识一株柳。

1、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这篇课文比较长,词语丰富。我们来看第一组词语。

出示第一组词语:两合抱粗 树叶浓密 铁锭色泽 粗实坚硬

绿得苍郁 绿得深沉 独特锻铸 巍巍然撑立

①指名学生读,教师相机正音。(注意“铸”的发音)

②四位同学读得都很正确,尤其是生字“铸”都读准了翘舌音。细心的同学发现了吗?这组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柳树外形)老师考考大家:你理解“两合抱粗”吗?(和同桌一起用动作演示一下)

理解“铁锭色泽”:见过铁锭吗?(体积大的铁块,颜色黯淡,摸上去很硬)柳树的树干和枝叶都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坚硬,经历了种种磨难;用一个成语形容就叫“饱经风霜”。)

你理解“巍巍然撑立”吗?。(巍巍然:高大的样子 手掌用力就是“撑”。文中指那株柳树高高地耸立在青海高原上。)

③想着意思,一起读。现在,你从这组词语中看到了一株       的柳树!(苍翠、粗壮、坚硬、茂盛、高大、饱经风霜)。(板书:外形独特)

④课文中哪一小节向我们描绘了这株柳树独特的外形?(第五节)指名读。

四、感受青海高原

1、这一株柳树巍巍然伫立在在青海高原上,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到青海高原去看一看吧。

出示第二组词语: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这是一组描写青海高原环境的词组,指名学生读。(这组词语中有三个字“袤”“ 邃”“滞”的读音、字形老师想给大家提个醒;理解意思吗?广袤:辽阔;邃:深远;滞:停滞;嶙峋:形容山石突兀重叠的样子。)

②请大家想着意思再轻声读一读。同学们,这一组组词语就是一幅幅生动的画,下面我们通过图片一起来欣赏一下,引读:这是             

③ 课文中哪两小节向我们描绘了青海高原的地理环境?(34小节)迅速浏览课文34小节,用横线描写青海高原的句子。我请两个同学读一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像青海高原的地理环境。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首古典边塞诗,一起感受一下。播放《凉州词》。这两首《凉州词》着实让人感到苍茫与悲壮,自己轻声读一读。此时,青海高原的地理环境给你的感受是什么?(辽阔、苍茫、荒凉)

2、同学们,青海高原的地理环境是如此的广袤荒凉,那么青海高原的气候环境又是如何呢?听,默读第三组词语。

出示第三组词语:持久干旱 严酷寒冷 虐杀生灵

高原风雪 铺天盖地 雷轰电击

一次又一次摧毁

①指名读以上这组词,教师相机正音、指导书写。(注意“虐”的发音,并指导书写“虐”:虎字头,记住:老虎肚子饿了,它的大嘴肯定会朝向别的动物,所以开口向外))

②读着这组词,你又感受到了什么?(板书:环境恶劣)

③补充资料:同学们,青海高原,它位于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冬季漫长,气温非常低,最冷的时候要达到零下二十几度。高原上长年都是冻土。而夏秋季节又非常干旱,有时接连几个月会持续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干燥、多风、缺氧、奇寒,这就是青海高原特殊的气候条件。

④然而,就在这荒无人烟,寸草不生的青海高原,就在这气候环境如此恶劣的青海高原,作者居然看到了一株巍巍然撑立的大柳树,而且这是他在高原见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树,以至于他(不由得“哦”了一声)这声“哦”蕴含了怎样的感情?(惊奇、欣喜、敬佩)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一读第5自然段。面对高寒和缺水,青海高原一株柳居然长得这么粗壮、这么茂盛,所以作者说:这是一株_________。(齐读第2自然段)(这里“望而生畏”里的“畏”仅仅是害怕的意思吗?更多的是一种敬畏,即敬佩)带着敬畏之情再读。

五、理清文章条理

1、 在如此恶劣的青海高原,这株神奇的、令作者望而生畏的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作者抑制不住自己的猜测和想象。他想到了什么?指名读第六、七自然段。说说想到什么?

2、交流:他想到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生长壮大的经历。板书:生长经历

3、他又想到了什么?自由读一读第八节。板书:家乡的灞河柳。课文的题目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为什么要写家乡的灞河柳呢?(理解“艰苦卓绝”,卓:不平凡、超乎寻常)

4、想到这些,作者由衷地发出了赞叹:”出示最后一节,齐读。(注意“怯”、“韧”的读音、字形)

六、总结全文

1、板书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  )(读课题)这篇课文记叙作者来到青海高原,看到了(  )青海高原,看到了(  )的柳树,想到了这株柳树生存、壮大的经历,想到了家乡的灞河柳,最后由衷地发出了赞叹。

2、那么,这株柳树究竟“神奇”在哪里?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赞叹?作者赞叹的仅仅是这棵柳树吗?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七、课外作业。

1、继续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

2、积累描写“柳枝柳絮”的诗句。

板书:

                           环境恶劣

                           外形独特

15、青海高原一株柳         生长经历

         神奇               家乡之柳

                           由衷赞叹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南塘桥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遥观塘桥街   联系电话:0519-88701442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203号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