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塘桥集市经营活动的研究
1、项目学校:常州市武进区南塘桥小学
2、参加班级:六(2)班
3、 参加人数:38人
4、指导老师:朱艳
一、观察现象 自主分析
由于我们南塘桥小学是首次跨入公民教育实验学校的行列,所以此项活动对于我们塘小的师生来说都充满了神秘感,尤其是学生,习惯于“老师讲我跟着做”的学习模式,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给他们带来的是陌生的新鲜感和全新的挑战。所以,我在选题前,首先对六(2)班38位学生进行了公民教育相关知识的讲解,让他们首先对这项活动的来龙去脉、意义都有一定的认识,从而激发他们积极参与到这一行动中来。由于首次开展这样的活动,师生都缺乏经验,为了避免学生们的选题范围过宽,导致无法找到大部分成员都感兴趣的研究课题,我把选题的范围划定在“校园周边环境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我要求学生根据对校园周边环境的观察思考和调查提出自己最想要解决的一至两个 “公共问题”,整个过程中要求学生完全靠自己的眼去看,用自己的手去记,用自己的心去想,一切都由他们自己做主。
二、逐层筛选 确定课题
经过一周左右的观察,同学们都完成了活动的第一步,有的学生甚至罗列了三个问题,然后我把38个学生分成了9组,把组员的观察发现进行第一轮筛选,每组选出2个比较有价值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我又让学生把9个小组交上来的“公共问题”进行了汇总、归类,通过第二轮筛选,发现大家提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学校周边存在多家黑网吧,并且纵容未成年人无节制地上网,导致部分学生厌学、逃学、甚至走上犯罪到路。(有2个小组提出)
2、学校门口道路上每五天一次的集市严重影响我校师生的出行,噪音干扰师生的教学活动,集市上治安问题突出。(有8个小组提出)
3、学校门口的流动摊贩很多,食品摊的卫生状况堪忧,小商贩诱使学生消费。(有5个小组提出)
4、校园一角的垃圾箱由于是对外的,附近居民倾倒的垃圾数量惊人,影响了学校的环境。(有3个小组提出)
经过慎重考虑,我们又进行了第三轮筛选,以投票的方式产生并确立了所要研究的问题:对塘桥集市经营活动的研究。
三、分析价值 认识课题
在确定选题后,大家又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该课题研究是否有价值,研究过程中可能会碰到哪些困难。在对回收的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中,大家都感觉这个集市的存在几乎影响到我们学校的每一位师生,而且随着我们学校成为独立建制的学校,学校品位逐步提升,所承担的大型活动也会相应增多,办学规模可能会逐步扩大,集市的存在势必对我校的影响会越来越大。虽然说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阻力一定会很大,但是只要我们群策群力,找到突破口,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四、分组行动 收集资料
敲定了研究问题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投入到活动中。首先,我指导学生按以下思路开展研究活动:我们研究的最终目标是什么?→为了达成目标我需要收集哪些资料→ 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将问题存在的弊端和有效的解决方案递交给相关的主管部门。明确了该干什么和怎样干之后,我把38个学生按每组4至5人重新分成了8组,从而明确分工。根据自身特点、能力和资源条件自由选择的基础上,我又按照资源合理利用、能力基本均衡的原则把各组成员进行了合理调整,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这八组分别承担的任务是:采访摊主、采访顾客、采访周边居民、采访教师、采访学生和家长、媒体资料收集、图片采集。每个小组都有一个组长,组员的一切行动都必须听组长指挥。
分组后,学生便按组进行交流,商量各自的行动计划,而后开展行动。多个采访小组首先设计了调查问卷,然后一次次走上集市、走进居民家中,了解集市经营户对集市经营收益的依赖程度,了解了顾客和当地居民的真实意愿。对师生及家长的采访则是为了听取大家对集市经营活动有何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以便于我们在制定方案时参考。图片采集小组的同学则用手中的相机拍下了集市的真实场景,也把同学们行使公民权利、参与公共事务的初次尝试用影像的形式记录下来。资料收集组的同学因为在网络上、图书馆找到了能够解决问题的而兴奋不已。
五、编制方案,多方兼顾
在编制方案之前,我又让所有参与活动的学生讨论学习了各种关于学校周边环境管理的政策和通知。接下来,就让学生去请教家长、邻居、老师,就集市问题的解决进行咨询,然后让学生们原来的8组合并成四组,各组就咨询所得进行加工整合,制定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我们集体对四个方案进行分析,结合前期的采访,找出方案的优点和缺点,并对每种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估。大家对“集市易地”和“集市改期”两种方案的认可度比较高,但前一种方案的牵扯面较大,实施难度更大一些。而后一种方案虽有一些小瑕疵,但是只要政府部门能协调好,可行性更高。
六、多条途径 付诸行动
有了对集市调查的第一手资料,也制定出了多方都能接受的整改方案,还有上至教育部,下至常州市、武进区的相关政策做保障,同学们信心百倍,相信问题的解决指日可待。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通过何种途径让有关领导或主管部门了解民意并采纳把我们的方案呢?首先由3、4位文笔比较好的同学把我们研究成果和设想的方案整理成文,然后经过商量,为了吸收大家的智慧、保证信件的有效性,学生们在网上发布了帖子《请大家来谈谈,学校门口该让这样的集市存在吗?》,再综合网友的意见,对信件作了补充和修改。接下来学生把信交给了给了遥观镇的党委书记、正副镇长三位主要领导,为了能够引起足够重视,尽快解决集市的问题,周美汝同学家长的建议让我们豁然开朗,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们又把信发到区长信箱和武进区城管信箱。《常州日报》童华岗和《南京晨报》陆文华两位记者看到学生在化龙巷上发的帖子后,专程来到南塘桥小学就集市问题采访六(2)班的师生,及塘桥村委、遥观镇政府的领导,并于
六、材料汇编 听证汇报
参加实践活动的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组负责一个展板内容,分别是“观察发现”、“查找政策”、“制定方案”、“付诸行动”。第一部分:观察发现。即陈述问题产生的背景。第二部分:查找政策。找到了支持问题解决的有关文件。第三部分:制定方案。方案制定过程,通过对方案分析和选择,最终决定将两种方案提交相关部门参考。第四部分:付诸行动。包括写给区长、镇长的信,发布在化龙巷上的帖子、《常州日报》记者的采访报道,以及遥观镇信访办的书面答复、武进区区长和武进区城管的答复、遥观镇城管中队和塘桥村委联合发布的公告等活动所取得的成果。
七、总结反思 信心满怀
在全班38位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本次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以实现预期目标而胜利结束。当学生们看到塘桥村委和遥观城管中队联合发布的告示时,都激动万分,政府真的采纳了六(2)班学生的方案,将集市改期了,所以学生们都期待着再有机会参加这样的活动。但是活动过程中还有很多不足值得反思
1、为什么同样的问题很多人都提出来过,却迟迟得不到解决,而学生们的提议却意想不到地被采纳了?
2、在活动过程中,碰到了哪些问题,原因是什么?以后碰到同样的问题,该这么处理呢?
3、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们收获到的是什么呢?
4、在活动中最值得借鉴的经验是什么?
希望这次公民教育活动的成功开展能带动南塘桥小学的全体师生都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让公民教育是在活动在我校生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