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教育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关系到我国经济是否进入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的大问题,也关系到教育是能否培养出高素质,并具有现代意识人才的问题,开展环境宣教势在必行,进行环境教育意义深远。
一、指导思想:
校本课程开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的方法选择和内容选择,体现教育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以教育部《中小学生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为指导,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引导学生欣赏和关爱大自然,关注校园、家庭、社区、国家和全球的环境问题,正确认识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帮助学生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方法与能力,培养学生对环境友善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选择有益于环境的生活方式。
二、课程目标:
环境教育课程是通过学生自主的活动,将环境知识、技能及态度的获取与实际运用相结合,从而使环境教育的各部分内容内化于学生自身(并通过学生影响到其他普通民众),并在今后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问题时将所获得的各方面知识技能外化于具体的行为之中。通过教育,使学生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懂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发展。
总体目标为:
(1)学习环境知识。使学生初步了解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态工程等生态学基本概念和知识,了解灾害、能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它们分析环境问题及其包含的生态系统原理。
(2)提高环境意识。通过活动,使学生从思想上、情感上尊重环境、关心环境、热爱环境、理解环境,进而形成对环境的正确态度和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并促使及周围人群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向着有利于自然和谐的方向转变。
(3)获得处理环境问题的基本技能。通过教师的指导技能。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的文体参与,以及学生的实地调查、考察及亲自实践,使学生初步具备解决基本环境问题,改善和优环境的技能技巧。
(4)发展学生的其它能力。通过丰富多彩的环境教育活动,还可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设计能力、角色扮演能力、模拟决策能力等,并培养学生初步的材料收集整理、数据处理、实验设计、论文写作的科研能力。
三、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 |
教学活动建议 |
1.感知身边环境的特点及变化。 2.表达自己对身边环境的感受。 3.知道日常生活需要空间,需要自然资源和能源。 4.感知日常生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5.了解并实践小学生在环保方面的行为规范。 |
1.通过触摸大树、倾听自然的声音等游戏,运用各种感官感知自然,讲述对自然的感受。 2.列举直接或间接来源于自然的生活用品。 3.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描绘练习本、铅笔或橡皮的“旅程”(原料采集—生产与包装—流通与销售—使用—废弃与再处理—引起的环境变化,等等)。 4.调查不同家庭的用水情况,统计和比较用水量的差异。 5.环保知识竞赛或废物再利用比赛。 6.对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检查和评价自己对环境的行为习惯,提出改进设想。 |
四:课程实施:
(一)把环境教育课程和学科课程实施相结合。
课堂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主阵地,教师们立足课堂,利用学科教材中的有关内容,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环境科学知识的渗透教育,以不断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对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要强调实践性、参与性和跨学科性。以学校教育为中心,把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形成纵横交错,更加开放,更加宽泛的教育体系。这将有利于素质教育,有利于课外活动的开展。
环境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小学生而言,课堂教学具有机会多、号召力强等特点,因此,把环境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根据有关会议精神,在对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时,可以采取渗透模式。活动时,既要做到“润物细无声”,更要针对各科的知识和特点,开展一些有趣味性的教学活动。
1、把握渗透课程
(1)语文学科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安排学生搜集有关环境问题的资料,进行社会调查,就某一环境问题进行演讲或辩论,编写故事,写建议书等。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把环境教育内容渗透其中,使学生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树立环境意识,并在生活中成为保护环境的实践者和倡导者。
(2)常识学科
常识学科中包含着极其广泛和重要的环境教育思想和内容,通过常识课教学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树立保护环境从小做起,从身边做起的信念。生物和环境教学内容是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开展环境教育的专题活动。其中环境考察课是进行环境教育的典型形式。另外可以进行动、植物的养殖,环境科学实验,环保宣传,乡土地理考察等活动。
(3)思想品德
思想品德课可能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有两个方面,即环境保护和节俭教育。根据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德育相关的规律,因此开展活动时,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2、上好主题教育课。
对一些本身是进行环境教育的素材,如资源问题、粮食问题、各种环境问题、城市化问题、人口问题等,教师们通过列举数据的方法,让学生产生危机感和紧迫感,可运用电教手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环境问题的严重性,采用讨论法让学生联系实际,运用身边的实例来说明环境现状,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3、开设活动课程,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
学校定期举办“人类与生态环境”知识讲座,开展“环保知识读书活动”、主题班会活动,邀请专家学者作专题讲座。如造成气候异常的“厄尔尼诺现象”、 “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人类面临的十大环境问题及其对策”等讲座,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环境保护工作的迫切性、重要性,增强了学生的环境意识。
(二)把环境教育课程与课外活动课程实施相结合。
环境教育的课外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通过参观、访问、考察、春游、夏令营等考察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老师要领着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在那里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去看,去听,去闻,去触摸,去劳动,去品尝……从而使学生感受大自然中的空气、水、土地、动植物等。从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情,和大自然建立密切关系,使他们热爱大自然,激发保护大自然的欲望,从而认识生态环境被破坏给人们带来的恶果。同时还要举办环境知识竞赛活动、黑板报比赛、办展览、搞讲座等宣传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对学生进行爱护自然资源的教育。特别要注意做到几个结合:
1、与重大环境教育日(周、节)相结合
借助于爱鸟周、植树节、世界气象日、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土地日等与环境教育有关的节日,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使之成为学校环境教育的传统。通过在植树节时组织“我和小树一起长”植绿护绿活动、在“世界环境日”开展“从小做个环保人”等活动,使学生树立较强的环境保护观念,切实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能力。
2、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让学生在保护环境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激发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四年级以上各中队要成立废品回收小队,将班级小学生的废纸、学生家中即将扔掉的可回收物品集中起来,定时卖给废品回收处。学生要在教师家长的带领下,观察和考察社区人们的行为习惯,城区烟囱排放出的废气,使学生明白造成各种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并分析研究对策。
3、与生动有趣的兴趣小组活动相结合
课内外的渗透教育,增强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促使同学们产生积极要求参与环保活动的强烈欲望。利用学校的兴趣小组教学活动,以漫画的讽刺性、幽默性、教育性去打动着学生的心弦。辅导老师要引导学生们通过广泛的社会调查创作出大量的漫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