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
周一的例会,看了《马背上的校长》一段视频,几度哽咽,中国居然还有这样的学校存在,脑海里定格了历经沧桑的主人公、泥泞的山路、辛苦的白龙、淳朴可爱的孩子们……他,就是最美乡村教师——徐德光。
没有路,他花一年的时间为孩子们砍出一条路;没有书,他用两匹白马驮回孩子们的书。徐德光,20年做这些密林深处孩子的引路人,用自己艰辛的劳动托起了孩子们的希望,也用自己的美丽情怀感染着自己的学生,让这个大山深处的教学点教师后继有人。
一、坚持的力量
今天再次翻看这个视频,心中的感动与羞愧无以言表。记得92年,我师范毕业,分配到了遥观的一个村小——永怡小学。报道第一天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学校一共五个在编老师,还有两个代课老师欢迎我的到来。映入眼帘的是斑驳的两扇木门,是校门,老师的办公室是简陋的平房,木头柱子支撑着年久失修的墙体,地板是踩上去咚咚作响的木地板,有的地方没有了,还要怕踩下去栽跟头。如果刮风,还会有灰尘从房檐上簌簌地掉下来。教室是以前的庙改造的,窗户玻璃残缺不全,墙面是灰糊糊的,有的地方还在一块一块剥落。当时我真的想逃离。现实是残酷的,当时自己只有一个念头,自己好好干,争取早日调入中心校。就这样苦干了4年,终于逃离了这样的地方,调到了环境优美、硬件设施好过村小几百倍的中心校。回首往事,我当时简直就是一个逃兵,甚感汗颜,但是这位徐校长却坚持到了现在。拿徐德光的话说,其实自己并不是从没想过不离开,当年他结婚生子后,已经做好了离开的打算,可是下山没几天,好几个家长去找他,说他一走,孩子们都不上课了,辍学的辍学,离开的离开,这么一说,他也顾不得妻子的不情愿了,毕竟有这么多孩子等着他去教,结果,他这一去,就再也没离开扇子林小学,是那份责任让他的脚步停了下来。
二、创业的艰辛
如果按现在时髦的话语,一个学校也是一个单位,校长就是法人代表,那这个法人代表当得甚至相当“窝囊与憋屈”。扇子林教学点始建于1975年位于金鼎山密林深处,涵盖3个村民组40余户人家,最少时只有8个学生,最多时也只有30多个学生,学生们到学校的两条路都有七八公里长,往返需要5个小时,大山陡峭灌木丛生,为了方便孩子们上学,当年18岁的徐德光整整用一年的时间砍出了一条5公里长的羊肠小道,他告诉记者,通往学校的山路是自己一刀刀劈出来的,双手由于砍草已经残废了,筋都断了,他简直是在拼老命干啊。后来又用黄土、竹篾夯起3间土屋,附近的孩子才开始有了读书的地方。
徐德光校长的家住在山下的金庄村。为了节省来往学校的时间,10年前他和妻子卖了两头猪和一些粮食,花一千多元自费买了一匹马作为交通工具,到现在已经换了两匹,现在用的这匹马名叫“白龙”。9万块砖和2万吨水泥,都是他和“白龙”一趟趟从山脚下运到了山上,记不清次数了,教室从一下雨就漏水的土坯房变为了坚固的水泥房,是那份信念让他的教学点办了下来。
三、浓浓的父爱
他与“白龙”相依相伴走过了20载,学校用的教科书、教具、生活用品全靠他的这匹马驮上山。如今他已经进入暮年,“白龙”也越来越老了,他更珍惜与“白龙”在一起的每一天。山里孩子上学路远,路又难走,碰上雨天山洪爆发,徐校长便骑着马到学生家里接他们上学,至今那匹和他岁数差不多的老白马还陪在身边。九年前,他从马上摔下来,被摔得头昏目眩,顿时失去了知觉,幸好有群众上山干农活发现了他,将他扶回家,经医生诊断为胸肋骨折。“白龙”撞上树枝,一只眼几乎失明。家人心疼地劝他放弃,他淡然一笑:为了深山里的孩子们将来有出息,就算豁出这条命也值。他对于孩子的爱,如大山般沉重:有三个孩子要到中心校上学了,离开前夕,他烧了好几个菜,为他们送行,吃饭时一遍遍叮嘱孩子到了新地方不懂就要问,每当这时是他最难过的时候,他痛哭不已;
平时的教具和玩具都是他亲手做的,陪孩子们一起玩,一起笑,是他们的贴心的伙伴;一天徐校长从镇上拉来礼物——电脑,几颗小脑袋聚在一起,他讲解电脑知识,他说“你们要多学习一点知识,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徐校长用博大的爱为孩子们托起了新的希望!
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徐校长把学校看作是孩子们走出大山的起跑线,作为一校之长他自然成为了这些孩子走出大山的引路人,他用自己艰辛的劳动托起了大山里孩子们的希望。用自己的勇气,责任、坚持、梦想和智慧,在教育的道路上前行。他有着爱党、爱国,始终视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高尚情操。他立志于教育,不畏困难,严谨务实、脚踏实地、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趋。教学生言传身教,厚以载德,他们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甘为人梯,无怨无争地为祖国培养优秀人才。
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在今后工作中首先应该以优秀教师为榜样,学习他献身教育,甘为人梯的崇高境界。学习他们以德立教、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真正
热爱教育事业,以教育为快乐,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扎扎实实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向徐德光教师那样努力工作,不求索取,以奉献为荣,努力工作和学习,以实际行动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