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良好的预习习惯会给学生带来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更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本学期,我校总课题《农村小学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行动研究》已申报成为常州市级备案课题。各学科也围绕总课题设立了本学期的研究专题。“通过有效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语文子课题的一个研究专题。
遵循课题组即教研组的原则,4月1日,语文子课题组和语文教研组全体成员齐聚多媒体教室,举行了课题组研讨活动。活动把研究课展示和主题沙龙相结合,着力进行有效预习模式的探索。
首先,由子课题组长朱艳老师执教了一堂六年级研讨课《最大的麦穗》,朱老师结合自己前一阶段的研究实践,借助课前的充分预习,用一课时时间顺利完成了两学时的教学。在朱老师的这堂课上,没有看到没有繁琐的分析,有的只是教师用精彩的、及时的评价语不断地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向课文更深处“漫溯”。课堂,成了学生自学结果的展示台,平静的课堂上暗流涌动,学生思维活跃。
课上完后,朱老师结合自己设计的预习单,以及自己在预习检查和评价方面的做法与其他老师做了交流。
交流在宽松热烈的气氛中进行,老师们畅所欲言,有的谈了自己对这堂课的评价,有的谈到自己平时的一些做法,也有的谈到自己在平时研究实践过程中的困惑:如何进行预习的反馈、评价,才能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伏笔?预习单在设计内容上是否能够做到分层次,分阶段,以体现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还有老师对朱老师一课时上完本课的做法提出异议,认为这种做法是否忽略了一些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讨论过程中,时时出现老师们为了一个观点而争得面红耳赤的场面,理念的碰撞不断擦出思维的火花。我们欣喜地看到老师们正在用自己的实践和思考诠释着对高效课堂的理解。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活动已经结束,但研究并没有终止。而许多困惑,还需要我们不断摸索,从实践中寻找答案。
南塘桥小学供稿 撰稿:陆静 摄影:陆静 朱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