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对帮扶见真情,塘小师生一家亲
武进区南塘桥小学“结对帮扶送温暖”活动手记 |
根据省教育纪工委《关于开展结对帮扶送温暖活动的通知》(苏教纪工〔2011〕22号)、常州市教育局《关于开展结对帮扶送温暖活动的通知》精神,我校积极行动起来,把帮结对帮扶送温暖活动作为构建和谐校园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了专门的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明确支部书记戚伯萍校长牵头,校德育处为具体负责科室,认真制订好活动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全校党员和中层干部充分发挥 ,模范带头,在全校形成了积极参与扶贫帮困活动的浓厚氛围。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学校学生总人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由于收入低,再加上根深蒂固的多子多福生育观的影响,他们虽然家庭贫困,却往往育有三四个孩子,沉重的育儿负担又加剧了家庭的贫困程度。这样家庭的孩子,他们最需要的就是经济上的帮助。鉴于这样的现状,我校发动班主任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结合学生的在校表现,选择三名品学兼优但家庭贫困的学生作为扶贫资助对象。1月16日,在我校“结对帮扶送温暖”结对仪式上,戚伯萍校长、周建明、陈燕萍两位副校长亲手将200元资助款送到王晨烨、彭杰、吕娜三位孩子的手上。彭杰同学在发言中说,他将永远铭记母校和老师给予他的恩情,并把这关爱之情化作发奋的动力,将来一定会有所作为,回报社会、回报母校、回报老师。随后戚伯萍校长 以自己的成长经历为例,告诉孩子们困难只是暂时的,是能够克服的。并鼓励孩子们把“滴水之恩”化作自强不息、奋发学习的动力,希望他们以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战胜困难,在逆境中成才。 学校里还有一部分学生,学习上存在一定的困难,有些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客观原因造成的,有些则是由于主观上有厌学怕学的情绪。本次结对帮扶活动,我校教导处、总务处、教科室、会计处等科室的七名中层干部分别和一位学困生结成了帮扶对子。 陆静教导所帮扶的戚梦岚是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父母离异后她随父亲生活,家庭的变故使得她性格多愁善感,敏感而又脆弱,还迷恋上了网络。寒假里,陆老师通过QQ和戚梦岚进行沟通,和她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引导她正确看待父母离婚的事。在陆老师的耐心教育下,在20天的寒假中,戚梦岚同学不仅认真完成了寒假作业,还爱上了看课外书,并且慢慢戒除了网瘾。 朱艳老师把赵永敏作为帮扶对象,这位来自苏北的女孩很小的时候妈妈就去世了。爸爸因为这一原因觉得对不起孩子,所以即使孩子从不做作业,考试长期占据班级最后一名也舍不得批评女儿一句。为此,朱艳老师不仅多次和家长进行电话联系,还多次来到赵永敏家的出租屋,和家长探讨怎样教育孩子才是正确的,孩子没妈妈就可以无条件、无原则地依从,这样做到底是爱孩子还是害孩子。多次交流之后,爸爸的思想有了转变,而且赵永敏本人不仅认真完成寒假作业,还能做饭给爸爸吃,让爸爸感到非常欣慰。 糜林瀚是杨莉萍主任重点帮扶的对象,面对该同学不容乐观的学习成绩,杨主任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寒假里,只要回娘家,她就会顺道去小糜家看看,一方面督促一下孩子的寒假学习情况,了解小糜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趁此机会和家长交换意见,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良策,家长们说,杨莉萍老师比他们这些当父母的更关心孩子。 另外郑华清、吴建新、吴霄锋、刘霁红四位老师也在寒假里与自己结对帮扶的学生密切联系,不仅关心孩子的学习,更关心孩子的生活和他们心理的健康,同时也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力争做到家校合力转化学困生。 虽然此次活动中的受助学生有的家庭特殊,或者经济贫困,生活艰辛,或者家庭遭遇变故,失去了父爱或母爱,有些因家庭教育不得法,导致他们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或困难,但他们在我们党员、教师的呵护和关爱下,一样会健康茁壮的成长,相信他们精神会更富有,他们的童年也会更精彩。 撰稿 朱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