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打造接力课堂 课题引领教海探航
——南塘桥小学语文子课题组教研活动侧记
“名医一把刀,名角一台戏,名师一堂课”。课堂教学永远是学校活动的主场地。 2012年2月23日上午 ,南塘桥小学语文子课题组开展了本学期的第一次教学研讨活动。五年级的华玉芬和朱艳两位老师以接力课堂的形式,在同一个班级分别上了《郑和远航》的第一和第二课时。
上课前,两位老师围绕“把握文体基本特征,增强阅读理解能力”的目标与要求,以 “有效预习,拓展阅读,构建广阔的语文空间”课题理念为指导,认真钻研教材,广泛搜集资料,共同精心备课,形成初稿后在高年级备课组内交流讨论,精细研磨,合力打造最优教案。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两位老师打破了常规教学模式。精心设计的预习单成了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方向盘。充分的课前预习为实施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打下了基础。华老师第一课时中的词串教学设计是一大亮点。她以词串为抓手,整合了多元的目标,达成了多元的效果:巩固预习、释疑解难、疏通课文、概括中心,层层递进的教学对学生来说无论是从语言上、还是从概括能力上都是一次提升。在对全文的熟读和掌握课文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华老师又抓住“文眼”、紧扣重点,围绕“这是一次怎样的远航?”这个主问题展开教学,板块清晰,文本感悟、语言训练扎实有效。
叶老说得好:“教材无非是例子。”语文教材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点,以语文教材入手,目的在于阅读种种的书,语文教材实际上是通向课外更多阅读的桥梁。如何遵循语文教学的这一基本规律,真正让学生“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呢?朱老师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做了许多大胆尝试。如:在本课的教学中,牵涉到很多历史知识、地理知识等,朱老师结合教学内容拓展了大量相关的资料,既厚实了文本的内涵,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在学生学习“友好交往”板块,感受到当时明朝航海技术的先进,综合国力的强盛,惊讶自豪之情油然而生时,朱老师不失时机地巧妙推荐阅读《明朝那些事儿》全集,学生顿时睁开渴求的眼睛,读书的热情又一次被点燃。学完《郑和远航》,老师用满怀热情与敬慕的语句赞美一番郑和的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之后,突然话峰一转,列出教材中这一单元的一系列人物引导学生寻找相似特点,力求以点带面,整合提效。课堂上师生的思维激情碰撞,学生灵动、智慧的语言,声情并茂的朗读充分展示了孩子们厚实的语文素养。
课堂教学结束后,全体语文子课题组成员聚集会议室对接力课堂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这样的接力课堂优质、高效,展示了课题研究的成果。两课时完整的教学过程也更加充分地显示出教师在教学设计、教材把握、教案、提问设计,课堂驾驭、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方法选择等方面的综合素养。这对每一位参与磨课、听课、评课的老师来说都是一次学习和提高。这次不寻常的日常教研活动——接力课堂《郑和远航》,它将激励我们在教海中不断远航!
(南塘桥小学供稿 撰稿:杨莉萍 摄影:杨莉萍 朱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