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2-43页例1、例2、“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方法,为认识除法积存较丰富的感性体会。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进一步培养学习数学的爱好,增强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感知平均分的含义及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得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分法和结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桃子图片、圆片、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
1.教学例1。
引入:小朋友,你们看过《西游记》吗?一天,唐僧师徒四人在取经的路上肚子饿了,孙悟空出去寻找食物,他看到一片桃林。他摘了些桃子回来了。唐僧说:“徒儿们,不着急吃,先考考大家,挑战成功的人才能桃子吃哦!把6个桃子分成两堆,可以怎么分?”听了师傅的话,徒儿们急得抓耳挠腮,想不出方法了。小朋友们,我们来帮帮他们的忙,好吗?请大伙儿拿出6个花片,代表6个桃,自己动手分成两堆,再说说是如何样分的?(师巡视,相机让分法不同的小朋友上黑板分)
交流:你是如何样分的?
问:真厉害,分成2堆,大伙儿想出了3种不同的分法。哪种分法最公平?为什么?(学生交流)
指出: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板贴)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平均分(揭题:认识平均分)
追问:怎样的分法叫作平均分?(学生交流)
过渡: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摆,不仅帮他们解决了问题,还明白了什么是平均分。
(2)加深认识。
引导:那你们还能再帮他们想想这6个桃还能怎样平均分呢?你想平均分成几份就分成几份,请用圆片摆出你的分法。
学生用圆片分一分,相机让分法不同的小朋友上台演示分法。
交流:你是怎样把这6个桃平均分的,每几个一份,分成了几份?
追问:为什么这两种分法也是平均分?
强调:不管分成几份,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都是平均分。
师:那下面这些分法哪些是平均分?(学生辨一辨,并说说为什么?)
指出: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二、动手操作,认识“平均分”
1.教学例2。
谈话:孙悟空看我们认识了“平均分”,直夸大家聪明。它一高兴,轻轻一变,变出了8个桃。它说:8个桃,每人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人呢?够分给他们师徒四人吗?
小朋友想一想,让你来分一分,你觉得怎样分这8个桃,就能看到分给几个人了呢?
要求:请小朋友在图中圈一圈,分一分,看看能分给几个人?
交流:你是怎样分的?够分给他们师徒四人吗?
让学生齐读:8个桃,每人分2个,可以分给4人。
追问:这样分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回忆:回想一下,刚才的平均分是怎样分的?
指出:刚才的平均分是按每2个一份地分,结果分成了4份。
过渡:孙悟空看我们帮他们解决了这么多问题,给大家带来了几样礼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课件出示饼干、糖果、巧克力)
师:我们先来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块饼干。(10个)
师:看看我打算怎样分饼干。(课件出示前2个饼干被圈出来)这表示什么意思?
生:表示每2块一份。
师:说得真好,你观察的真仔细!那么小朋友们想一想,10块饼干,每2块一份,可以分成几份呢?
生:分成了5份,每2块圈一个圈,一共5个圈。(课件演示)
师:还有糖果和巧克力要分,我想让小朋友自己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圈一圈,再填空。(完成后,指名交流,集体校对。)
2.教学“试一试”
过渡:小朋友们关心孙悟空解决了难题,现在老师想让小朋友放松一下。我们来玩小棒游戏好不行?拿出你的12根小棒。
要求:把12根小棒也按每几根一份进行平均分。你打算每几根一份地分,可以分成几份?(2人小组合作分一分,说一说)
汇报交流:12根小棒,每几根一份,分成了几份。
问:回顾上面分小棒的过程,并比较这些不同的分法,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要分的总数不变,每份分的数越少,分得的份数越多;每份分的数越多,分得的份数就越少。
三、应用拓展,巩固“平均分”
1、“想想做做”第3题
师:大家真厉害,我决定拿出我最喜欢的东西送给大家作为礼物。看,我给大家带来了气球。(课件出示题目,指名读题)
15个气球,每人分3个,可以分给几人?
你是怎么想的?(还可以利用乘法口诀)
四、全课小结,回味“平均分”
回顾过程:今天我们通过帮孙悟空他们分桃,认识了平均分,知道了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通过分6个桃、8个桃、12根小棒、饼干、巧克力等物品学会了怎样平均分,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的分,结果分成几份,就是平均分。
问:关于平均分,你还想知道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