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少年闰土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课《少年闰土》(齐读课题)。
2.回忆一下,在我和闰土相处的过程中,闰土给我讲了哪几件稀奇事?(月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沙地观鱼)
3. “我”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件? 月夜刺猹
4.这所谓的猹是什么动物?鲁迅后来解释:也许是獾(出示图片)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吗?鲁迅见过吗?
二、感悟月夜刺猹中的闰土形象,揣摩刻画手法
1.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月夜的瓜地,去看看刺猹的情形吧。
出示要求:关注课文10-15自然段,思考: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
圈划关键词,并写上批注。
2.课前我们已在导学单上预习了这部分内容,下面请同学到屏幕前来交流他的批注,再请一个同学把关键词写在右边黑板上。
3.预设:
(1)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
从这里 看出农村人特有的淳朴善良
点评:你有火眼金睛,发现了闰土身上的一个闪光点!
(2)月亮地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从闰土的动作描写,我看出闰土是个经验丰富、聪明机智的人
点评:你关注到了闰土的动作“捏”、“轻轻地走”。我能不能把捏换成拿起或者抓起?我能不能飞快跑过去?
指导朗读:鲁迅先生用词可真是准确,请你来读一读这两句话,读出这种“捏”、“轻轻地走”的感觉。
(3)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从“看见猹了,你便刺”我看出闰土是个又机智又勇敢的孩子啊!
这畜生很狡猾,反衬出闰土的身手敏捷。
点评:听了你的解读,我仿佛也看到了身手灵活的闰土在刺一只狡猾的猹。
指导朗读:你能通过你的朗读把它表现出来吗?
4.同学们刚才圈画批注得非常好(相机板书 圈画感悟)。作者鲁迅先生抓住了人物的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的闰土。
还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到闰土是个灵活敏捷的少年。(板书:用情朗读)
5.现在啊,我请同桌两个同学之间演一演,一个演闰土,绘声绘色地讲,还要做出动作,另一个演少爷鲁迅,托着腮帮入迷地听着,还不时地插嘴。你还可以再加一些插嘴的内容。
同桌练习,上台表演
点评:同学们,刚刚我们通过表演和想象,让我们自己进入到了刺猹的画面当中,感受到了闰土是个经验丰富、身手敏捷的少年。(板书:想象画面)
6.总结学法:同学们,刚才我们在交流月夜刺猹中的闰土形象时,先圈划关键词谈自己的体会,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再想象当时的场景和画面,同桌之间把它表演出来了,这样一来闰土的形象越来越生动鲜活了。
三、由扶到放,体味其他三件事中闰土形象
1.下面,请大家同桌合作,用同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其他三件稀奇事。
出示要求: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圈画批注并交流感悟,有感情地朗读,想象并表演画面
2. 出示片段,交流雪地捕鸟
预设:从闰土的动作描写,我感受到他是个聪明能干的少年。
点评:你可真不简单,一下子就抓住了他捕鸟的一系列动作。这么好的方法,这么熟练的动作,可真是个聪明能干的孩子呀!请你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好这段话。谁来演一演?
点评:通过闰土的讲述我们认识了很多闻所未闻的鸟雀,如(出示图)稻鸡、角鸡、鹁鸪、蓝背,他懂的可真多。 这么多鸟,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吗?鲁迅见过吗?
3. 出示片段,交流海边拾贝
预设:从闰土的语言描写,我感受到他是个见多识广的少年。
点评: 他说的贝壳都是难得一见的,我听都没听过,更别说见过了。
出示图片,这么多贝壳,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吗?鲁迅见过吗?
这些难得一见的贝壳,闰土却如数家珍,难怪你们说他见多识广呢!
4. 出示片段,交流沙地观鱼
预设:他居然见过会跳的鱼,让我觉得见多识广。
对啊,这可真是稀奇,跟着闰土我们居然还能看到会跳的鱼呢。
那么闰土所说的会跳的鱼是什么鱼呢?老师告诉大家(出示资料)这种鱼叫做弹涂鱼,又名跳跳鱼。生活在沿海浅滩,是进化程度较低的古老鱼类。弹涂鱼喜欢在烈日下跑来跑去,但是它们要经常保持身体的湿润以防止危险的脱水现象。因此弹涂鱼的所有活动都是在水塘周围进行的。
出示视频看,这就是跳跳鱼。我们一起来看看跳跳鱼是都有哪些活动。
跳跳鱼这么多有趣的活动,你们见过吗?鲁迅见过吗?
四、了解夹叙夹议,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
1.闰土见过的种种,对鲁迅来说都是那么陌生,那么好奇,怪不得他在文章中一边讲述这些稀奇事,一边发出感叹——出示:几个“不知道”,指名读。
2.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都出现了“不知道”
追问:从这些“不知道”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从这些“不知道”中体会到了作者的孤陋寡闻,对比衬托出闰土的见多识广,四角天空说明作者和他的朋友们生活空间狭小有限,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流露出对自由自在、丰富多彩的生活的向往。
3.请同学们在文中用波浪线划出来,跟着老师一起读一读。
引读:当闰土讲述月夜刺猹时,我发出感叹: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
引读: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引读: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当闰土讲完沙地的跳跳鱼时,鲁迅又发出感叹——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4. 观察一下这三段话出现在什么位置,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预设1:穿插在闰土讲新鲜事情的过程中的,非常真实可感,它们反复出现,使闰土和我形成强烈的对比。
预设2:闰土带给作者太大的冲击,使他实在忍不住,一边回忆这些稀奇事,一边发出感叹和议论。
5.小结写法:这样一边讲述这些稀奇事,一边发出感叹的写法叫做“夹叙夹议”(板书:夹叙夹议)
五、学习第一自然段的写法,练习仿写
1.同学们,闰土给我讲了那么多稀奇的事情,而作者却只把月夜刺猹这件事进行了画面的想象和描述,并用倒叙的形式,把它放到了第一小节。
2.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一小节,看看作者是怎么描述这个画面的。他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
预设:先写了环境,再写了闰土月夜刺猹这件事。
追问:环境给你的感觉怎么样?美在哪里?
预设1:色彩美——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瓜地、银色的项圈
预设2:月夜的静谧美
小结: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瓜地,以及闰土那银色的项圈,颜色的对比也让这静谧的夜晚更加美丽。
3.在这样美的月夜环境下,还写了闰土刺猹这件事。作者又是怎么写闰土刺猹这件事的?
预设:通过对闰土的外貌、动作等细节进行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一位机智勇敢、天真活泼的少年。
4.小结写法,指导朗读。在静谧美好的月夜,有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少年在刺猹,这种写法叫做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板书:动静结合)。太美了,谁来读一读?
5.除了月夜刺猹,你们还对闰土说的哪件事印象深刻呢?能不能选择其中的一件,仿照第一小节的样子,环境和事件(人物的细节描写)相结合,印刻下那个画面?
学生展示(有感情朗读)
点评:小小年纪,已经能站在文学大师的肩膀进行创作了,同学们可真了不起!
6.课后老师给你留个作业,增加一点难度,完成小练笔。
出示要求:照片凝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个个瞬间。从你的照片中选一张,仿照第一自然段写一写。
7.这种写作方法不但可以用在这个小练笔,还可以用到我们的作文的开头,有什么好处?
预设:吸引读者继续阅读
作业2:按照第一自然段的写法,修改上次的作文《暑假趣事》。
六、课外拓展,延伸阅读
1.同学们,这篇课文已经学完了。此刻,我们脑海中一定浮现出一个头戴毡帽,颈戴银项圈,手捏钢叉,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少年形象。可是,你们知道吗?三十年后,“我”重返故乡,见到了心心念念的闰土时,却早已物是人非。
出示文字、快速默读: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只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2.那个曾经天真可爱的少年闰土,此时他成了一个脸色蜡黄、麻木糊涂,仿佛木偶一般的老人,见了我不像以往那般亲热了,反而恭敬而疏远地称我为老爷。
是什么让他变成这样呢?
鲁迅笔下还有很多像闰土这样的小人物,如杨二嫂、祥林嫂、孔乙己、阿Q等等,同学们不妨课后再读一读《故乡》和小说集《呐喊》,相信那时的你不仅会找到闰土改变的秘密,还将对鲁迅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七、板书设计
25.少年闰土
月夜刺猹
圈划感悟 机智勇敢
雪地捕鸟 夹叙夹议
想象画面 聪明能干
海边拾贝 动静结合
用情朗读 见多识广
沙地观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