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回望,风景这边独好
——2024-2025学年南塘桥小学领导班子集体述职报告
各位老师,2024-2025学年是南塘桥小学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经开区教育和文体旅局、遥观镇政府以及集团化办学的坚强领导与悉心关怀下,学校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全体教职员工,以“创建常州市新优质学校”为年度核心目标,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最终顺利通过“常州市新优质学校”现场验收!这份沉甸甸的荣誉,凝聚着每一位塘小人的智慧、汗水与坚守,也来自于全体老师和班子成员的群策群力。在此,我谨代表学校领导班子,向大家一年来的辛勤付出和鼎力支持表示最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本学年班子为推动塘小新优质建设所做的努力与成效进行汇报。
一、谋篇布局,探索路径寻方向
新优质学校的创建是南塘桥小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更是对领导班子战略眼光与执行力的重大考验。在创建前夕,我们以“朴真”文化为根基,以集团化办学为依托,通过系统性谋篇布局,为成功创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1.思想引领:锚定“朴真”育人方向
面对经开区打造“教育强区”的战略机遇,我们领导班子深刻认识到:创建新优质学校不仅是提升办学品质的抓手,更是践行“办老百姓满意的家门口好学校”承诺的核心路径。我们立足百年校史与田园教育特色,明确将“培养求真、向善、尚美的朴真少年”作为创建灵魂,提出“办一所求真、向善、尚美的现代田园式学校。”为办学目标。确保创建方向与学校文化基因高度统一。2023年8月,通过全面梳理办学优势与薄弱环节,我们锁定“朴真课程体系深化”“师资队伍提质”“特色品牌凝练”三大攻坚领域,为创建工作注入思想动能。
2.组织保障:构建高效协同机制
在遥观中心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吴亚娟同志的统筹下,我们迅速成立“新优质学校建设领导小组”,形成“顶层指挥层”“中层执行层”和“基层落实层”三级管理网络,确保“人人参与、层层担责”。我们同步建立“双轨推进机制”:一方面严格对标《常州市新优质学校评估标准》,分解十大重点项目;另一方面依托集团化办学优势,借力遥观镇政府政策支持,打通创建“快车道”。
3.路径规划:科学设计四阶目标
基于“创建不是目的,发展才是根本”的共识,领导班子将创建周期细化为四大阶段:在学习调研阶段(2023.3-8月)组织行政团队研读评估体系,赴先进校取经,邀请张俊平、庄惠芬等专家入校诊断;方案完善阶段(2023.9-2024.3)先后修订7版推进方案,通过教代会审议《自评报告》框架,确立“2024年创成市级新优质校”的近期目标;攻坚实施阶段(2024.4-9月)聚焦“高品质”核心指标,在暑假完成了场馆改造和市级课题《朴真文化视域下课堂教学新样态的构建研究》的立项并启动“名教师孵化计划”;冲刺迎评阶段(2024.10-11月)全员投入佐证材料梳理、宣传片制作、校园文化布展,以“朴真塘小创新优”为主题打造全域宣传矩阵。
4.资源整合:双轮驱动重点突破
为破解乡村小学资源短板,学校领导班子创新采用“内外双驱”策略:一是向内挖潜,修订《教师手册》《师德考核办法》等制度,强化校本研修;以“朴真”文化为轴心,成功申报经开区品格提升项目、常州市前瞻性教改实验项目,夯实创建内涵。二是向外借智,密集引入特级教师陈建先、徐惠仁、教科院王俊博士等专家团队,对课程体系、党建品牌等关键环节定向指导。集团校长室层面更提出“七个新”建设标杆,为团队树立行动坐标。
5.共识凝聚:激发全员创建自觉
在新优质创建过程中,通过行政例会、创优动员大会、专题沙龙等形式,领导班子向全体教师传递三重信号:即创建是教师实现专业价值的机遇、“朴真”文化需要每位教师成为践行者、乡村教育振兴需集体突围的决心。我们还同步完善了民主管理机制,依托教代会、校务公开平台吸纳教职工建言,使创建从“行政任务”转化为“集体使命”。
二、内涵衍生,推陈出新共聚力
以新优质建设为契机,我们以“朴真”文化为灵魂,在育人环境、课程体系、师资培育、学生成长及辐射影响五大领域同步发力,实现从“硬件达标”到“内涵增值”的跨越式发展。
1.育人环境:物型课程赋能教育空间革命
在遥观镇政府500余万元专项资金支持下,学校领导班子立足“校园即课程”理念,凝聚智慧,主导完成了校园空间的功能重构与文化赋能。
我们打造了“一馆两园三廊四室”空间布局的塘小物型课程体系。以多功能场馆“荟真馆”为核心,集成清欢小筑食育中心、一米阳光心理辅导室、星火印象德育活动室、慧心工坊手工课程展示室和半亩方塘师生研修场馆五育融合的实践场。我们借助书法主题园“养真园”、劳动实践园“东篱园”,以“百书长廊”“养正守拙廊”等载体,将“朴真”文化具象化为可触可感的育人场景。我们还同步完成部分教学楼场馆的设施迭代,风筝室、国画室、书法展览室和图书阅览室焕然一新,形成了“四室”的空间格局:精致典雅的书法展览室——拾真轩;透着浓浓香味的师生阅览室——涵雅苑;姹紫嫣红的非遗博物馆——风筝室;全国有名的农民国画大师加盟而带领孩子开启水墨丹青之旅的起点站——国画室。这些场馆硬件设施的智慧升级,使塘小校园焕发了最大育人效能。
2.课程建设:三维融合激活课堂新样态
我们以“规范·创生·融合”为课程改革内核,构建了全域育人跑道,探索乡村小学课程体系改革新方向。一是国家课程强基。在严格落地“双减”的基础上,我们依托市级课题《“朴真”文化视域下课堂教学新样态的构建研究》,创新了南塘桥小学“三单导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凝聚了校长室和课程中心的智慧,并一直沿用至今。二是拓展课程赋能。学校开发近40门校本课程,同时拥有书法、风筝非遗等15个精品社团,成为了艺术教育的标杆。三是主题课程融通。我们打破学科壁垒,开展《扇韵悠悠》《谨防“文具刺客”》等跨学科项目,同时也积极开展跨学科主题的沙龙研讨,其中融合美术、音乐、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六大学科的“朴真文化视域下,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设计”应运而生并成为今后跨学科主题学习研讨的模板。
新优质学校建设工程圆满收官,堪称“天时地利人和”的完美典范。项目实施过程中,各方资源深度整合、协同发力,最终收获显著成效,赢得评审专家组的高度赞誉。正如评审专家曾亚红校长所言,她在校园里真切感受到了家校社多方“双向奔赴”的美好图景;李菊华校长更动情表示,在整理反馈资料时数度哽咽,被校园里涌动的教育热忱深深打动。
纵观评审反馈,“情怀”与“坚守”成为高频关键词,这不仅是对学校办学理念的高度认可,更是对全体教育工作者精神品格的真挚褒奖。专家组立足学校发展实际,提出了极具前瞻性与指导性的发展建议:守朴求真,在运行系统的微雕中激活内驱力;抱朴求真,在课程教学的精进中激荡内定力;修朴求真,在教师团队的培养中激发内动力;以朴育真,在育德效能的运持中激扬内生力;为朴扬真,在学校特色的挖掘中积聚内合力。
三、继往开来,追求卓越不停步
新优质学校的创建已经圆满落幕,继往开来,我惊喜地看到了塘小人追求卓越的勇气。两学期以来,我们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教师发展稳步提升、实现突破。封银萍获评“常州市骨干教师”称号;教师论文发表和获奖共17篇,其中经开区一等奖4篇、省一等奖1篇;陈丹老师获经开区AI+艺术视频课一等奖;朱丽雯等4人在区语文和英语评优课中获二等奖;周梅玲老师在集团班主任基本功竞赛团队的帮助下,获经开区班主任基本功特等奖、市班主任基本功二等奖,从而帮助塘小实现班主任基本功市赛获奖为零的突破。
学生成长百花齐放、各美其美。杨诗语同学破区女子三级跳远纪录,获市跳远、三级跳双亚军;羽毛球区赛第七名、轮滑冰球市赛第四名;在经开区艺术比赛中,学校合唱获得二等奖、绘画一等奖;“在常州看见儿童友好”主题活动视频、绘画获市二等奖,常州市艺术展演绘画一等奖;风筝工作坊获区二等奖;小记者活动的征文在《常州日报》等报刊发表8篇;蒋宇飞同学获常州市“学宪法 讲宪法”特等奖;3位老师法治案例获市一、二等奖。
学校荣誉再获喜报、令人振奋。在学校学生中心的精心组织下,学校获评“常州市关工委优质化建设学校”和“法治教育优秀组织奖”。学校服务中心紧抓校园安全,因此获经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堂安全“高分评价”。学校智慧云平台数据建设率更是达区中上水平。
老师们,过去的一年,我们共同经历了创建新优质学校的艰辛与荣光,学校在育人环境、课程体系建设、学生成长、教师发展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步,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这是全体塘小人同心同德、奋力拼搏的结果!新优质学校的建设也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些思考:成功创建新优质学校是新的起点,而非终点。站在新的发展平台上,学校领导班子将继续团结带领大家,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1.深化党建融合。开展“党建+学科”融合课例研讨,推动党建与教育教学更深层次结合。
2.提升品牌影响。加强宣传团队新媒体技能培训,积极对接市级媒体,讲好塘小故事,扩大学校品牌影响力。
3.优化育人机制。深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润心行动”实效,着力打造更具辨识度的特色德育品牌。
4.聚焦内涵发展。持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巩固“双减”成果,强化教育科研,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向更高层次迈进。
老师们,回望2024-2025学年,我们携手并肩,步履坚实,收获满满,成功创建“常州市新优质学校”的风景值得回忆和铭记,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我们深知荣誉终究属于过去,奋斗才能赢得未来,全体班子成员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创新的思维,紧密团结和依靠全体教职员工,锚定“朴真育人”方向,深化内涵建设,巩固创建成果,持续在党建融合、品牌提升、育人机制优化、内涵发展深化等方面精准发力。让我们继续携手并肩,以朴真之心育向善向美之人,为办好老百姓满意的家门口好学校而不懈奋斗,共同书写南塘桥小学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2025年6月17日